• 29阅读
  • 0回复

志在千里——罗工柳先生近作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3
第8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志在千里
——罗工柳先生近作观后
闻立鹏
看了罗先生近作,感触很多。作品面貌之新,篇幅之大,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岂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罗先生以七十七岁高龄的带病之躯,奋然在艺术探索的征途中又登上了新的高度。
整个大厅充满浓重的中国文化气氛,但又不见一点古董;整个大厅弥漫着现代气息,却又不见一件舶来品。不是油画,内含着油画色彩调子;不是传统书法,却洋溢着书法的神韵。分不清哪里是绘画石刻的美,哪里是书法工艺的美;道不明这里是内容与形式的张力,还是技艺与人格的魅力。虚虚实实,若有若无,书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罗先生的艺术生涯中,这种惊人之举,已不是第一次了。五十年代,当人们看到《地道战》和《整风报告》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解放区年轻的木刻家,竟然也能画出感人肺腑的油画,至今成为中国油画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作;六十年代,当人们在革命博物馆大厅中看到《前赴后继》的时候,又大吃一惊,已经熟练掌握了西方近代油画技巧的罗工柳不但在内容上有重大突破,而且画面上吸取了木刻黑白艺术的手法,创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八十年代,当人们看到罗先生挥洒飞舞的书法作品时,又不免吃一惊。
罗先生艺术的这种发展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罗先生长期以来艺术追求的必然结果,也是艺术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它的中心范畴并非单指一个“美”。从老子的“道——气——象”、“妙”开始,中国艺术从来不满足于形象之“真”,而追求表现“象外之意”,追求一种深邃的境界。
作为西方的美学,也从来有着许多不同的审美形态,优美、崇高、悲剧、荒诞……,只是由于一时的误解,人们才以为所谓美术的“对象”只是单一的“优美”一种形态。
其实,客观事物之不同,作者主观感受之不同,都会引发不同的审美感兴。或引起美感,或引起崇高感。许多画家对艺术的深入追求,都会走向“崇高”这一审美范畴。
罗工柳先生的许多新作,正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艺术追求,这是向东方的、中国的美学体系的回归,也是向更宽广的审美领域的扩展。如《黄河》,已超出对黄色大河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而是对黄河作为民族摇篮的强大生命力的崇敬与歌颂。追求表现的已不单是黄河色彩与气势之美,而是追求一种内涵的精神力量的崇高,一种历史感、命运感、宇宙感。
当年,战争年代,罗先生以满腔热血与艺术真诚相结合,实现自己的艺术创造,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今天,仍然是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的激情、对艺术的真诚追求使罗先生的艺术生命,不因年龄增长而衰老,反而愈加充满生机,使其作品不因光辉成绩而重复、停滞,反而因其不断的创造而愈加散发出新的魅力。
(附图片)
黄 河(李白诗意图: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