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尽快与两个大市场接轨——访中共上海市农工委书记孟建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4
第2版(经济)
专栏:深化改革访谈录

尽快与两个大市场接轨
——访中共上海市农工委书记孟建柱
本报记者 吴长生 蒋亚平
记者: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贫困地区开始的,而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达地区肯定要走在前面。作为我国最大城市上海的郊区,在开发浦东、带动全局的大背景下,是不是也有了加快发展的新构想?
孟建柱:我赞同你们的看法。上海的改革开放、东上海的崛起,必然超出其本身的地域意义。上海郊区农村作为上海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相应的发展新构想与新措施。我们上海郊区有9县1区,400多万人口,去年创国民生产总值192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人均收入达1600元。这全是10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但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就必须在综合以往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提出更新的思路。正是适应这种需要,我们前不久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加快郊区经济发展的10条措施和意见。其中涉及对种植业结构调整、郊县工业开发区建设、参与房地产开发、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工业企业机制转换、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转变县区政府职能、兴办为农服务实体等。
记者:这一系列新举措,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
孟建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郊县经济尽快与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接轨。首先,要充分发挥特大城市郊区这个优势,冲破产品经济的束缚,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要积极调整农副业生产结构,发展名特优新农副产品。未来的上海郊区农业,应是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要实现接轨,就要打破地域经济观念,不能囿于单一的农业经济、传统副食品基地模式,要打“中华牌”,敞开大门,欢迎外地进入上海食品市场。鼓励郊区农民往效益高的产业投资,参与浦东开发,参与老城区改造,参与市区各类服务业。
要实现接轨,就要敢于大力发展三资企业,搞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资源再分配和市场竞争。
要实现接轨,就要大胆对一、二、三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按土地级差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土地,让“黄金宝地”真正产生黄金效益。要敢于淘汰落后的企业。大力发展新兴行业和第三产业,利于上海的经济、地理优势,开办各类市场,兴办仓储、运输、旅游业等。
记者:10多年的实践表明,要加快发展,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
孟建柱:不错,为了顺利实现接轨,我们更加大胆地探索,改革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束缚了郊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虽有所触动,但没有根本的改变。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贯彻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用了很大力量抓郊区农村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放权,把县(区)能办的事权尽量放下去,从而增强了县级总揽经济全局的能力。今年头7个月,全郊区经济增长速度达35%,新办三资企业超过400家,这同“放权”是分不开的。不少县还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转变政府职能。
各县(区)都把优化乡镇企业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作为实现接轨的大事来抓,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1985年至去年底,全郊区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只有8个,今年头7个月已增至近500个。大多数企业进一步完善经营承包制,对经营者实行聘任制、报酬与效益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能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全实行计件工资制。供销人员则实行供销承包,一切都包,一切都不保。对科技人员实行科技成果效益折帐制。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对个体、私营经济,我们也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发展。
农村改革已不仅仅是农业的事,需要各方的配合。为此,我们还要积极推进相关方面的改革。如:在外贸方面,各郊县(区)要组建有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积极推行土地批租,以此来筹集资金,带动其他各业;建立、健全劳务市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创造条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方资金共同开发建新大上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