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各项科学试验取得可喜成果我发射返回式卫星意义重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各项科学试验取得可喜成果
我发射返回式卫星意义重大
本报北京9月4日讯 我国8月9日发射的新型返回式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25日回收成功后,记者就我国返回式卫星为何回收率高、这颗卫星技术上有何改进、试验取得了哪些成果及研制返回式卫星有何意义等读者关心的问题,访问了航空航天部新闻发言人。
发言人说,在中国已发射的30多颗卫星中,返回式卫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到目前为止,我国发射了13颗返回式卫星,都已顺利回收,保持了很高的成功率。
返回式卫星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观测地球的空间平台。由于卫星飞得高,“看”得远,视角大,可以做到反复、大范围地对地面及大气层进行观察,获取遥感资料,并带回地面进行处理分析,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二是作为微重力试验平台,在空间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生产、制备地面难以获得的材料、物品。实验效果证明,返回式卫星所具备的微重力实验条件优于航天飞机。我国的返回式卫星已多次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搭载服务,均获得满意结果。三是发展卫星返回技术将为载人航天技术打下基础。因此,返回式卫星在世界各类航天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
这位发言人透露,最近这颗卫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及各配套、协作单位共同研制的。他们充分继承了以往研制返回式卫星的成果和成熟经验,在卫星结构、星上探测设备、卫星控制、星体二次分离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因而卫星探测精度有所提高;卫星获取的信息量明显增加;卫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也有较大提高;卫星在轨工作寿命也由以往卫星的3至8天延长到16天。卫星原计划15天返回,在实际运行中,卫星在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科学技术试验以后,为选择有利的落区气候条件,地面指挥人员及时调整了返回舱回收日期。
我国的返回式卫星为什么能保持如此高的回收成功率?航空航天部新闻发言人解释说:要使卫星从轨道上安全返回地面,除解决一般卫星的技术问题外,首先必须突破卫星调姿、制动、防热、软着陆、标位及寻找等技术难关。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圆满解决了这些技术关键。二是地面测控系统对卫星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跟踪,并根据实测轨道参数对星上装订的程序控制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卫星研制质量优异。他解释说,卫星中有数万个元件和零件,卫星返回时有复杂的程序,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失败。例如,卫星返回点速度方向角如果偏差1度,那么落点航程就会偏差300公里;返回舱内的降落伞如不能准时、依次打开,即使卫星返回地面,也不可能保证无损着陆。
在谈到这次发射试验有关成果时,这位发言人说,从抽样处理的结果看,卫星带回的遥感资料质量很好,清晰度达到了设计要求。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专家对星上搭载的蛋白质晶体试验件进行了初步观察分析,对结果表示满意。提供试验的48支试管、10种蛋白质中,有24支试管、6种蛋白质在太空生长出可供分析试验用的晶体。这个数目达到了国外同类试验的最高水平。与在地面生长的晶体比较,在空间生长的晶体体大、粗壮、轮廓清晰。专家们将进一步观察和试验。星上搭载的碲镉汞晶体生长试验,其结果正在分析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