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胜雅律与“三十六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5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人物专访

胜雅律与“三十六计”
郑园园
“三十六计”,是中国历代相传的著名谋略。4年前,瑞士汉学家胜雅律用德文写了一本介绍中国三十六计的著作,名为《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计》,发行数十万册,风靡西方。最近,胜雅律先生为该书法文本的出版专程到巴黎,本报记者在先贤祠广场附近的一家出版社内采访了他。
胜雅律体格魁伟,身高1.90米,言谈举止却充满东方式的儒雅之气。他的德文名字叫哈罗·冯·森热尔。胜雅律出生在瑞士威勒采尔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大学教授、建筑师,母亲是哲学博士,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他说,他和中国文化很有“缘分”。1963年中学毕业那年,在父母的朋友家,他看到一本《中文会话语法》,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接触汉字,那些横平竖直、勾折相连的奇妙的方块字使他“一见钟情”。那年秋天,他进入苏黎世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又到汉语系学中文,双管齐下,同时修两个专业。1971年,胜雅律通过国家律师考试,成为一名律师。在西方,律师是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他却没有沿着自己铺平的大道前行,而是向东方行去,为的是圆他的“中国梦”。
胜雅律最初想到北京,但当时中国正在搞文化大革命,于是他到了台湾。在台湾的两年间,他坚持用中文写日记和周记,中文水准大获提高。得意之余,他把中国古人的“四大乐事”——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增为五事,加了一个“老外学通华人语”。1975年,胜雅律几经努力,终于来到北京,进入北大历史系。
胜雅律说,掌握了中文,使他得以深入地了解中国,他为中华文化所吸引,他看到了大千世界的新层面、新景象,心中产生了一种更丰富、更多元、更充实的国际意识,他开始对西方流行的一种成见产生怀疑。西方人老是说,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一个西方人在中国处处会遇到不可解释的现象。而他认为,在中国遇到的事,仔细一琢磨,或是请教一下中国人,都是可以理解和领会的。《智谋》一书的成功,正是他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文化的结果。
胜雅律对以“三十六计”为代表的中国智谋思想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10多年的积累和酝酿。还在台湾时,他就对成语“三十六计——走为上”大感兴趣,既然第三十六计是“走”,那么,从第一计到第三十五计又是什么呢?他问了许多人,又找书来看,觉得语焉不详,无法满足他的渴求。从此,他留心收集有关三十六计的材料,希望有朝一日作出详细的解释。
1977年,胜雅律回到瑞士,回到了母校。生活现实使他的认识有了飞跃,他开始真正体验到中国智谋文化的博大深厚,因为在西方无论“计谋”怎样花样翻新,大抵跳不出中国人高度概括了的计谋范围。胜雅律进而探究西方的历史和典籍,发现古代西方用计谋的例子比比皆是,连《圣经》中也有许多。东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并不把计谋等同于阴谋,相反却认为计谋是智慧和才干的表现,把它当作一门学问予以总结,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宗教的原因,由于基督教一向把计谋看作是魔鬼的手段,因此,西方的观念是反对计谋的,自然也谈不上研究计谋了。
胜雅律决定把“智谋学”介绍给西方,向西方人提供一种新的观察社会、分析环境的思维方法。从1977年起,他陆续在瑞士、德国的一些报刊上撰写有关文章,同时与中国学者频繁交流。经过几年的准备,他于1985年动笔,两年内完稿。1988年,《智谋》德文版出版,一时洛阳纸贵,短短4个月内印了3版,并先后被译成荷兰文、意大利文、中文、英文和法文,俄文、朝鲜文、日文本也将付梓。德国总理科尔读了此书后在写给他的信中说,这本书“不仅使人加深了对古今中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您笔下得到生动解释的计谋,显示了人类普遍的行为方式”。
从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认同,胜雅律就是这样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的。
胜雅律是个大忙人,他在瑞士比较法研究所担任中国法律和日本法律顾问,又是德国弗赖堡大学汉学系的终身教授,每周奔走于洛桑和弗赖堡之间,此外,他还得继续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他说,《智谋》一书中,三十六计只写了十八计,当时不知读者是否欢迎,所以没写全,那也算是略施小计——投石问路、打草惊蛇。现在,“蛇”已被惊动,读者欢迎这本书,他得赶紧把另外十八计写完。他说,材料已准备就绪,研究也告一段落,两年内可望完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