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用舞写生命的苏时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05
第8版(周末)
专栏:艺苑撷英

用舞写生命的苏时进
赵国政/文
有人说苏时进是当代舞界的一名闯将,如果不是他与尉迟剑明在中国大地还处于乍暖还寒的时候,便闯出个令舞界视野顿开的《再见吧,妈妈》,其后的舞蹈创作恐怕还要在迷茫困顿中徘徊一阵子。也有人说苏时进悟性难得,20刚出头便声名大噪,阅历不多却接二连三地创作出屡获重奖的《黄河魂》、《一条大河》、《播种希望》,还有《天山行》、《突围纪事》以及今天再度被舞界议论纷纷的《英雄儿女》。
苏时进在读书被看作可有可无可好可坏的年代,抱着不管干什么只要能谋个生活就行的心理,考入了杭州市文工团学员队学习3年。出师后他以蹩脚的芭蕾饰演过《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另一出“样板戏”中的洪常青。不过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舞蹈,后调入前线歌舞团,圆了他的舞蹈梦。
他创作数量多,且创作观念和编舞手法也不断出新。如舞剧《天山行》中在舞台上同时出现身材、面孔完全相同的两个形象,实质是一个人物的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黄河魂》中具象的人体动作和抽象的精神时空转换得来去自由;《一条大河》中的演区分割,在同一舞台平面,展现着不同的事件细节……而在新近为建军65周年创作的《英雄儿女》(借助于同名电影),在开拓舞台空间上又有了新的进展:他把15面大鼓和15位击鼓人引入假定的“战场”(舞台),出奇制胜之处就在这些鼓和击鼓人的设置上。鼓是古老文明的象征,“鼓舞而天下从之”,因而又是人类精神的象征;鼓是冷兵器时代出击的信号,鼓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击节乐器。它的多重含义,给这个具象的道具、具体的“战场”以及15位击鼓人,造成了似与不似的不确定性,时间、空间、人物、道具可根据剧情随意转换,异常灵活。
就在这似与不似之中,任才思闪烁,任笔墨驰骋,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舞台,变成了无限广大的艺术天地。
在看完这个作品后我问苏时进今后的打算,他话语不多可也耐人寻味:多年的创作活动,有丰收的喜悦也饱尝了受挫的辛酸,闹不清是舞蹈属于我还是我属于舞蹈。不过,舞蹈可不像教科书上所讲只“是人体的艺术”那么简单,越往深钻越感到这种时空艺术的玄妙和深奥。我今年34岁,已度过生命的春天,但我多花的夏季、缀满果实的秋季还没到来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