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主旋律:自力更生——山东省商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12
第2版(经济)
专栏:农业综合开发巡礼

主旋律:自力更生
——山东省商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纪行
新华社记者 蒲立业
到山东采访农业综合开发,省开发办为我选定了沿黄灌区的商河县,理由是:到商河走一趟,准能实实在在体会到广大农民参与农业开发的热情!
“说来可惜啊!”车子上了路,省农业开发办副主任张成林连连向我叹息,“商河人那千军万马整治山河的场面你看不到了。”老张说:“商河县是国家去年立项的第二批黄淮海平原开发项目,起步虽晚,可群众的干劲很大。今年春节刚过,我们乘车去北京催要第二批项目的开发资金,路过这个县赵奎元乡时,就见黑压压一片全是人,有的担土,有的整地,有的架桥,拖拉机声、小驴车吱嘎声、人群喧笑声,闹嚷嚷响成一片,热闹极了。要知道咱山东人过年,过去可是不出正月不摸锨柄啊!我没想到,在国家一分钱还没到的情况下,他们自个就先干起来了。”
作为经常跑农村的记者,我常常听到基层干部们抱怨,现在是催粮难、收款难、计划生育难,还有的干部说,“包产到户,刀枪入库”,那意思是说,大包干后个人顾个人了,再想着发动群众搞“大兵团作战”没戏了。山东省的父老乡亲们何以独独垂青农业综合开发呢?
听了我的疑问,张成林笑笑说:“甭说你,就连我们当初也担心呢。国家每年给我们8000万元农业开发资金,同时还要求我们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一部分。我当时发愁,这项目区大多是穷地方,老百姓肯往外拿钱吗?谁料想,3年下来,全省群众集资多达5亿元,是计划数的6倍多。群众集资为啥这么痛快,关键是他们看到了农业开发给他们带来实惠。给你说这么件事吧,咱们麻湾灌区阎家泵站建成后,一举解决了当地农业30多年浇不上水的问题,老百姓高兴极了。有位80多岁的老汉认为是老天显灵了,非要儿子骑车带着他到麻湾灌区谢老天去,待跌跌撞撞赶到灌区,才知这是农业开发带来的结果。老人眼含热泪说,‘就让我给共产党磕个头吧’,老人对着儿孙们说,‘共产党这是真真正正给咱老百姓办实事呀,咱们自个要再不卖力干,那就不讲良心了!’你瞧,老百姓有这股子劲头,还愁农业开发搞不好!”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商河县赵奎元乡农业开发项目区。在乡干部陪同下,我们踏上了济盐公路两侧万亩开发片的田间小路,映入眼帘的是一方方、平展展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正随风起伏,麦田四周,是两排构成网状约有1人高的白杨树。田头地尾,则是一条条用石头砌好的沟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有谁能相信这是赵奎元乡仅用半年时间干出来的呢?
赵奎元乡领导提供的一组数字,更令我们感动不已:去冬以来,赵奎元乡在国家开发资金没到位的情况下,广泛发动群众,大搞劳务投入,先后组织民工上万人次,新开挖了赵沙公路干沟、纵贯全乡南北的开发沟及大寨沟东段工程,全长14.5公里,动土40万立方米。在搞好主干工程的同时,乡里干部群众还在1万多亩农田中进行了水利配套工程,并在田方周围种上了40万株树。到3月底统计,全乡共动用土方80万立方米,创建国以来大型农业建设的最高纪录。
在商河县玉皇庙镇,我们见到了另一番更振奋人心的情形。这个镇并非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没用国家和省里一分钱的情况下,他们硬是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玉皇庙万亩田间工程,这项工程总面积6.7平方公里,农田内的毛渠全部采用混凝土板衬砌,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工程”,可工程质量并不比国家工程逊色多少!玉皇庙镇的干部说,几千年来俺们供奉玉皇,到头来还是一副穷相。今天,有国家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在,我们自个出钱出力,一样可以改变穷山恶水!
在返回济南的路上,张成林感慨万端地说:“自从农业开发项目收到成效后,各地都纷纷争着要项目,争到的欢天喜地,争不到的垂头丧气。其实,咱们山东现有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碱地约3000万亩,这么大的面积仅靠国家立项来开发是不够的。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许多地方就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先干起来了。”
就这样,一个以国家扶持为辅、地方配套和农民集资投劳为主的农业开发新机制,在商河、在山东逐步建立起来了。
古老的商河县,曾以粗犷豪迈的鼓子秧歌而名闻华夏,今天的商河县,又擂响了一面更威风、更辉煌的新锣鼓,这就是要用自己的双手整山治河、改天换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