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经济起飞的巨大推力——记深圳特区职业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16
第4版(要闻)
专栏:改革开放换新颜

经济起飞的巨大推力
——记深圳特区职业教育
本报记者 王楚
把深圳特区经济直接推上世界经济舞台,参入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竞争,这坐标一定下来,急缺大量素质合格的劳动力和人才这一课题就鲜明地摆在特区的决策者面前。
“按特区发展要求,大胆变革教育,从大教育观着眼抓职业教育,以提高特区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深圳这几年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深圳市副市长林祖基向记者介绍了特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历程。
职业教育的支点扎实地放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上。被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誉为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职业教育,已伴随着特区的崛起充分显示出它的巨大推力。
1980年至1985年,深圳特区开展初中文化补课和初级技术补课。一时间,“双补”成为特区成千上万家企业、酒楼、宾馆的热门话题。“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单项短期培训,直接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为适应特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1985年,深圳开始推行多元培训,鼓励全市从业人员做到一专多能。深圳的外向型经济与国际资本发生广泛直接联系,竞争、活跃、不稳定等诸多因素,随时导致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动,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各门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工种将交替出现短缺、饱和、过剩,职业流动、改行转业就成为深圳的一大社会现象。
1987年,为职业培训所开的专业猛增到近百种,接受职业多元训练人数占参加成人教育学习总人数比例,由1985年50%上升到1987年80%。每当夜幕降临,最吸引人的不是香港电视和300余家舞厅、歌厅,而是各种办学培训机构。成千上万的员工,刚刚脱去工装,又夹起书本涌向市内各种办学点,为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而孜孜不倦地学习。人们把学习真正看作是自己求职、升迁、改行、换业、改善经济收入的切身利益所在。
为使深圳外向型经济尽快按国际惯例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深圳探索出一条引进培训的路子,可谓“吹糠见米”。
每当现代化设备投产前,或因国际市场变化导致产品转产,企业对员工必采取产前培训。在筹建过程中,邀请外国专家对员工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和考核,确保企业创牌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一炮打响。有的企业干脆出钱派人轮流出外当雇员跟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参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本领。总资产7.6亿元人民币的深华工贸总公司兴建的国宾大酒店、远东大酒店开张之前,公司培训中心对上岗员工按国际一流水平的管理模式,进行岗前培训,有几批骨干直接送到香港一流酒店培训。由于员工以较高的素质上岗,使这两家酒店开业后,就以自己特色在强手如林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深圳采取学校与社会联办职业教育、校企挂钩、校厂挂钩等办法,建立起一批职业教育基地和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三级管理与培训网络,走出了一条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教育路子。目前全市共有成人高校3所,成人中学8所,各种培训中心和办学实体87所,先后培训各类人才125万人次。
深圳特区共办起工商企业两万余家,其中“三资”企业4287家。百万打工仔通过不间断的职业教育,接受着现代文明的熏陶,并与特区的现代经济建设同步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