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群星耀长空——记空军向现代化进军中的优秀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17
第1版(要闻)
专栏:

群星耀长空
——记空军向现代化进军中的优秀人员
新华社记者 刘回年 孙茂庆 本报记者 李成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和国的大地上改革开放大潮滚滚向前,人民空军数十万将士弄潮踏浪,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涌现了近10万个先进个人和集体,27个个人和单位被中央军委、空军授予荣誉称号。新一代空军英豪,犹如群星耀长空。

大力提高人员的素质,是空军改革、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年前,空军飞行员队伍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很少,而现在90%的飞行员已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部分具有学士学位。从1991年开始,空军所有飞行(领航)学院的毕业学员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三种气象飞行水平。目前,空军部队最年轻的军长42岁,最年轻的师长36岁,最年轻的团长32岁。
今年36岁的师长张建平,是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师长。他27岁任团长,30岁任副师长兼参谋长,34岁时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某歼击航空师师长。
近年来,张建平带领部队从祖国的东海之滨飞到青藏高原,从南疆边陲飞到西北戈壁。过去没有飞过的高难课目,他带头飞;过去没有闯过的“禁区”,他带头闯;过去没有创造的纪录,他带头创。在他和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师飞行员90%达到了“全天候”升空作战水平。他们在9年多内飞行14万架次,8万多小时,从未发生严重飞行事故,创下了空军歼、强击航空兵师飞行安全的最高纪录,为我国空军飞行安全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
一次,部队进行跨区应急机动训练,其机群之大,航程之远,起降机场之复杂,训练课目之难,是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所罕见的。
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张建平首先驾驶战鹰,呼啸着直插云天。接着,24架战鹰依次跃入长空。紧急机动历时37小时,昼夜兼程,跨越9个省、自治区,航程3700公里,首次胜利完成了某型歼击机高难度的起飞、编队航行和着陆等战术课目训练,使部队的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7枚金灿灿的军功章在某部飞行团长孙抗援胸前闪闪发光。被誉为“蓝天闯将”的孙抗援,带领全团指战员从实际出发,打破常规,在蔚蓝色的天幕上写下了全团日飞行时间116小时的最高纪录,开创了空军部队紧急转场和升空训练连续实施的先例,建成了南京军区空军第一个快速反应战斗达标团。
被北京市首批授予自学考试学士学位的赵京战,是位文武双全的飞行员。他不仅在蓝天出色地完成了飞行任务,而且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撰写了《飞行与哲学》、《家庭逻辑》、《风波》、《妈妈的生日》、《崂山赋》等飞行体会、论文、小说、杂文、诗歌20余篇,发表在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报刊上。
在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闪耀长空的明星不胜枚举。“试飞英雄”王昂、滑俊、黄炳新、王铁耀,“轰炸大王”魏国江,“空中园丁”弓晋强,“功勋飞行员”童天云,“蓝天女英豪”刘晓莲、岳喜翠……他们充分显示了新一代人民空军官兵的风采。

我们面前的这位年近花甲的教授叫陈学楚,在空军某工程学院任教,是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一年冬天,他下部队给飞行员讲航空理论课。一位师长对他说:“你是研究航空理论的,一定给我们想个节油的招儿。”长期以来,空军各种飞机飞行手册上提供的上升程序是按国际标准大气条件建立的,没有完全反映我国的气象特点。因此飞机上升时,必然造成很大的耗油量。
陈学楚决心攻下这个难关。他查阅了上百万字的有关资料,绘制了上千个数标,作了大量的气象调查。终于搞清了我国高空的气温特点。他又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借助计算机技术,创立了适合我国气候特点的上升程序。一架大型客机往返北京、广州一趟,可节油1吨。空军歼、强击机部队推广应用后,每年可节油1.8万吨,同时,还延长了飞机留空时间,扩大了作战半径,提高了部队战斗力。陈学楚搞成这一重要科研项目,没有要任何报酬。他说:“我图的是为空军建设多做点工作,为祖国航空事业的腾飞多尽一份力量。”真是掷地有声!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一次国际航空航天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国的高级工程师张福泽宣读的关于飞机寿命的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就是这位空军飞机定寿办公室总工程师,与其他同志一起只用国家给的3个机种的经费,进行了十几种飞机的定寿工作,节省了几个亿的经费,大大缩短了空军各飞机的定寿时间。他们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大胆而科学地提出了“系列飞机定寿法”,使我国数千架军用飞机的寿命普遍得到了确定和延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被誉为“无人靶机之父”的赵煦,扎根大漠近30年,一直从事我国无人驾驶靶机系列的研究,为我国靶机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他先后参加了170多次导弹试验,成功放飞无人靶机40次,出色地完成了核试验、导弹试验和大型演习等任务。
正是数以万计的默默无闻的奋斗者和奉献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1万余项科技成果,加速着人民空军现代化的进程。

走过43年历程的人民空军,已经发展成为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通信兵、空降兵等诸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种,许多兵种行业的官兵们默默战斗在戈壁、海岛、高山、大漠……包括被称为“不上天的僚机”的空勤家属,他们同样如同璀璨的群星,闪烁在祖国的万里蓝天。
他叫肖辉祥,是印尼归国华侨,入伍18年来一直在偏僻山区机场从事机务工作。他把对祖国的爱心铆在战鹰上,放弃出国继承财产、转业进深圳特区等机会,立志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他说,机务人员一手托着几百万元的国家财产,一手托着飞行员的生命,一钉一铆责任重大。18个春秋,他负责某型歼击机定检、排故1000多架次,成为空军机务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某部工程兵林茂光,24年以大山洞库为家,参加或负责建造了325座国防油罐,铺设各种管道560多公里,质量全部达到优良,有的工程被称为我军国防油罐建造史上的丰碑。他妻子随军10年间,仍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他平时很少回家,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国防工程事业。
在空军航空兵部队里人们都这么说:蓝天上雄鹰奋飞的翅膀,一边是操舵握杆的男儿,一边是留在地面的妻子。
宁波市动力机厂保卫干事宁秀英,就是一位与丈夫“长空比翼”的女英豪。她与某飞行大队长许忠伟结婚10年来,长期分居两地。在自己分娩、公公去世、婆婆住院等危难时刻,都遇上了丈夫执行重大飞行任务。可她深知,飞行员保持良好的情绪很重要,不仅关系到训练质量,也关系到飞行安全。她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负,没有让丈夫分一点心。在她的大力支持下,丈夫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被空军授予“功勋飞行员”光荣称号。宁秀英也荣获宁波市政府和宁波军分区授予的“模范军属”荣誉称号。
宁秀英所遇到的困难,几乎是空军部队飞行员妻子共同的经历:分居生活的寂寞,单独生活的重负,住房,孩子入托、入学,老人赡养问题,丈夫的思想情绪……无不系着她们的心。
正是这些各兵种行业优秀人员和优秀空勤家属,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合力,托起了雄鹰奋飞的翅膀。
飞翔吧,祖国的雄鹰!
前进吧,人民的空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