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勤政为民一曲歌——记眉山县委书记杨仕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1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勤政为民一曲歌
——记眉山县委书记杨仕祥
樊文抒戴大健
岁月匆匆,四川省眉山县委书记杨仕祥已年近半百。
他先在洪雅县工作了22年,1987年由洪雅县县长调任眉山县县长,1991年4月改任眉山县委书记。
去年,眉山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近五个月没下一场透雨。尽管全县上下都动员起来抗旱保苗,仍有八九万亩稻田无水栽秧。不解决水源问题,那失去的将是近5000万公斤粮食啊!那些日子,杨仕祥成天都在田埂上跑。有一天,杨仕祥在回龙乡了解旱情时,村民赖利君流着眼泪在田坎上拉着他的手说:“杨书记,你赶快想办法啊,再无水来,秋后我们就只有去讨饭了……”
杨仕祥本来就沉重的心像被针猛扎了一下。他心里明白,只有设法争取到用水计划,才能解燃眉之急。他日夜奔波,四处游说。在争取到水库开闸放水之后,他又忙着组织干部群众挑灯守渠、放水、灌田。春种秋收,去年眉山虽遭受了大旱,但全县粮食仍然增产近500万公斤。
杨仕祥除了行政职务,还有一个头衔,叫“教育明星”。杨仕祥和眉山的领导同志,对此是当之无愧的。从1988年至1991年四年间,全县多渠道筹资2200多万元,直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共消除危房5.7万平方米,消灭土墙7万平方米,改建扩建校舍11.6万平方米。现在只要你到眉山农村各处看看,就会发现最好的建筑几乎都是学校的。
杨仕祥到眉山上任的那个夏天,他到边远的五皇乡检查工作,看见学生们坐在破败的旧庙里上课,房顶透光,四壁透风,地下潮湿;一二百人吃饭的食堂不足10平方米;男女学生的住处仅用篾席隔着。随行的同志告诉他,像这样的校舍全县还有6万平方米。教育的这种现状,深深地刺痛了杨仕祥的心,他阴沉着脸说:“要是我们自己的子女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能放心吗?”
回到县上,他立即吩咐县广播电视局派人去拍一部反映区乡学校情况的专题片,并安排在全县播放,以激发全县干部群众办学的热情。在县长办公会上,他慷慨陈词:眉山素有“千载诗书城”的美誉,不把教育搞上去,既愧对先贤,又有负子孙,更要贻误四化大业呀!发展经济,眼前的工作是引进资金,安排项目;从长远看,关键是人才。针对全县教育现状,他提出了“一年消除危房,三年消灭土墙,五年变个样”的奋斗目标,下决心把教育抓上去。
杨仕祥家住在县政府宿舍里,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普普通通。这位县领导的夫人竟是个大集体工人,他一家参加工作的8人,从老伴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有5人是大集体工人。去年7月,有关部门经过考察、推荐,把他在基层团委工作的女婿作为团县委副书记人选,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杨仕祥一看到女婿的名字,就以“条件不够”,把他刷了下来。
当问及此事时,杨仕祥颇有感慨地说:“成天在亲属、子女得失上兜圈子,还有多少心思去干工作,还算什么共产党人!”确实,杨仕祥把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倾注到了人民事业上,对子女、家庭关心太少了。到眉山工作五年多,就连老伴希望丈夫陪她一起上街转一次商店的小小心愿,也未能得到满足。老伴两眼湿润润地告诉我们:“他总是安慰我说,现在忙嘛,等退休了,我天天陪你上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