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小剧团大事业——河北大厂评剧团兴旺启示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1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小剧团大事业
——河北大厂评剧团兴旺启示录
李德润 张玉华
出北京,过通县,驱车40多公里,便进入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境内。这里有个在全国“露了脸”、当地人都“高看一眼”的评剧团。10多年来,他们创造了一连串耀眼的成绩:编演了《嫁不出去的姑娘》、《鬼宅》等七台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大戏;两次获国家级大奖,五次受到文化部表彰,五次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他们走出了一条“出人、出戏、出效益”的路子,小剧团作出了大事业。正是盛夏季节,笔者访问了这个剧团。他们的实践,使人们颇受启迪。
启示之一:明确服务对象——农民为主
确立自己的立足点,找准自己的服务对象,这是艺术团体生存之所在,发展之基础。始建于1974年的大厂评剧团对此也走过弯路。和许多剧团一样,他们也曾热衷于跑大城市,闯大剧场,翻箱倒柜演传统大戏,红火一阵子。但好景不长,路子越走越窄,惨淡经营,难以为继。1982年,新上任的团长赵德平重建剧团,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提出“面向基层,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的办团方针,坚决把立足点移到广阔农村。为实现立足点的转移,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队伍小型化,把剧团由原来的58人减到32人,一身兼数职,一专多能,便于下基层;二是演出剧目实行传统戏和现代戏相结合,以现代戏为主,反映农民关心的事,演农民喜爱的戏。演出形式力求农民喜闻乐见,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三是购置大型流动舞台,并备好座位,让观众对号入座。农闲多演,有时一天六七场,而且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去,一年有七个月活跃在农村。常常是2元至5元一张票,但各地市、县、乡镇却排着队请他们去演戏。10多年来,燕山脚下、海河两岸、华北平原、京郊大地的村村舍舍,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一年演出300多场,年演出收入近20万元。农民高兴地说:“这是我们自己养活的剧团!”
启示之二:繁荣剧目创作——常演常新
剧团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靠什么?首先靠艺术,靠不断创作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的高质量的新剧目。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为此,大厂评剧团除排演《杨三姐告状》、《春草闯堂》、《杜十娘》、《秦香莲》等传统戏外,把主要精力放在编演新剧目上,使舞台充满新鲜感。他们几乎一年出一台新戏,一个新戏一个响炮。如鞭挞农村买卖婚姻的《嫁不出去的姑娘》,反映农村党风不正问题的《啼笑皆非》,呼吁保障妇女正当权益的《罪人》,透视干部制度中一些弊端的《男妇女主任》,描写妇女解放艰苦思想历程的《大门里的媳妇》,以及昭示人们在农村变革中要跟上时代大潮就必须不断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鬼宅》等,都是他们近10年来创作的大戏。这些作品都取材于农村的现实生活,从主题、情节甚至人物的语言都是从农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适应了当代农民的审美情趣,因此很受农民欢迎。每出戏在农村大舞台上都演出二三百场,多则达四五百场,经久不衰。其中两出戏拍成电影,三出戏走上屏幕。全国300多个剧团先后移植了他们创作的剧目。为满足多层次农民的需要,他们还编演了《苦果》、《特殊的战斗》、《醒来的梦》等十几个戏剧小品,还有歌舞、曲艺等节目。每次下乡,他们可拿出8台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农民可以点戏。同时,他们还不断听取农民意见、搜集新的素材,边演边改边提高,边创作新节目,使艺术之花在舞台上常开常新。
启示之三:建立竞争机制——优胜劣汰
大厂评剧团有着一支年青的朝气蓬勃的队伍。在这里,练功不用催,公益工作抢着做,“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蔚然成风,这是因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把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个个向“艺德双馨”方面努力。早从1984年开始,剧团就取消了固定工资,建立了严格的考评制度。他们每月公开考评一次,根据当月贡献、基本功情况、思想作风表现、出勤四项内容评分划等,领取报酬,多则400元,少则200元。“铁饭碗活端”。如果考评两次不合格者,要自动离团。到目前已有8人因考评不合格被辞退。团长说:“我们都是生活在筛子上的人,谁都有被筛下去的危险。我如果不能出新戏,这里就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演员如果不提高技艺水平,在舞台上立不起来,同样不能安身立命。筛子眼对每个人都是张开的,不努力就会被筛选淘汰!”在这里不搞论资排辈,谁有能力谁使;戏中角色,谁演的好谁上,没有主角制,机会平等。在这里只培养主演,不培养“戏霸”,每个主要角色都有ABCD四人,轮流登台,而且可以既当主角又当配角,谁也不敢说“自己了不起!”
评剧团治团严明,提倡“自律、自尊、自爱、自强”精神。对违犯纪律者,无论是谁,一律按章办事,该罚的罚,该开除的开除。一次,一位主演误场,被罚款100元。有个年青演员艺术天赋很好,但因为提早恋爱,违犯团规而被开除。
剧团深知“尖子”演员对观众的号召力。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对艺术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每年他们都从全国各地招进一些14岁到16岁的艺术新苗,实行团带学员制。或请名家到团里亲授技艺;或把学员送到大专艺术院校去进修。同时剧团增加许多现代化设备,定期组织大家观摩优秀剧目。通过学习、实践,不少学员脱颖而出,成为剧团主演。对一些年龄偏大,不适于舞台表演的同志作出新的安排,人才不断得到流动。
启示之四:开辟多业助文——财兴团旺
为保证艺术生产的良性循环和演出活动的蓬勃开展,大厂评剧团非常重视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工作。一是团办厂:1985年,他们便从乡镇企业聘请能人办起了小型企业。近些年发展较快,与有关单位联营,先后办起了有一定规模的金属结构厂、链条厂,产品畅销全国。团办厂不仅使剧团的部分家属和从舞台上退下来的人员的工作得到安置,而且每年上交团里15万至20万元。二是剧团与企业“联姻”,借助社会力量办团。他们先后与“跃华铜床厂”、“王必屯化纤厂”、“京大铜床厂”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剧团每年定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和艺术辅导,企业向剧团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互惠互利,互相支持。三是剧团歌舞厅变成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为大厂和全国各地客人有偿服务。
由于自身的活力,加上多业助文,剧团的经济实力逐年增,为排演新戏、更新设备、改善住房和工作条件、提高福利事业等方面打下了可靠基础。走进评剧团,只见栋栋新房,窗明几净,砖铺甬路,垂柳成行,几畦菜园一片葱茏,溢满农家风光。高标准的排练厅里,操琴的,学唱的,练身段的……个个神情投入,一派乐业景象。
启示之五:喜看众星捧月——精明团长
大厂评剧团之所以搞得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其最重要原因是他们有个懂文艺、善管理的好团长——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赵德平。长期的农村生活造就了他。作为剧作家,他像辛勤劳作的矿工,始终在生活中开采发掘,创作了一出又一出好戏。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浑身都是戏,一肚子的故事、笑话。”赵德平说:“生活本身就是戏,写不完,演不完,在农民中间不愁没的写!”作为剧团领导,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县委、县政府对剧团采取“重视、放权、引导、优惠”政策,给他“三个自主权”即人权、财权、剧目上演权。剧团的同志说:“工作上,他说了算,好似威严的指挥官;生活中他是可亲可近的好兄长,说话做事叫人服气。大家信赖他、支持他,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整个剧团就像一个艺术大家庭,团长很有凝聚力!”赵德平说:“出一个新戏不难,红一时也不难,真正做到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发展前进,总有新成绩就不容易了。这就要靠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走正路。要用当代改革开放意识统帅剧团工作。”文化部的一位领导考察了他们工作后,深有感触地说了两段话:“现在有的剧团是搞‘拔河赛’,而你们是搞‘龙舟赛’,劲使在一块!”;“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不仅需要艺术家,而且需要管理家,只有艺术家和管理家相结合,才能使文化事业‘发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