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打假要动真的——一位厂长的呼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21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质量万里行打假特别行动

打假要动真的
——一位厂长的呼吁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 吴甘霖
厂长姓张,来自四川。前年年底,被任命为海口饮料厂厂长,几个月后便打开局面,将一个亏损企业一变而为海口市第三利税大户。“我们厂的效益与改革有很大关系,但也是‘打假’打出来的。”年轻的厂长这样说。接着,他又很快露出惨痛的神情——“但是我们的‘打假’,却真正是迫不得已,可谓是尝尽了辛酸苦辣。”
张厂长介绍:他上任时,这个厂的产品已被市场上的假冒产品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有30多年历史的名牌产品鹿龟酒,在假冒产品的低价攻势下,最后弄得一瓶都卖不出去,700号职工弄到几乎没饭吃。找有关部门来处理,有的部门不管,有的部门敷衍。“没办法我们只好自己来打假了。怎么打?厂里专门成立一个30多人的‘打假办’。自己采取必要的措施。”
儋县是假冒这个产品最猖獗的地方。他们先采取了别的方法,包括向有关方面反映,根本没用。于是便悬赏找生产点,举报一个奖1万元。后来终于找到了一家,想顺藤摸瓜追下去,问他们贴在瓶子上的招纸从哪来。死追活追,那人终于忍不住,透露是一帮广东汕头人提供的。紧接着追下去,那帮人落荒而逃。这里的假冒风算是一时被压住了。
“对这些唯利是图的假冒者,不来点硬的不行,口头上的警告之类,他们全当你放屁!”张厂长接着讲了这样一件事:海口市有一家“符兴经营部”,被他们发现长期销售假酒。他们便给了店主严厉的警告,还给他发了正式的通知:“马上停止经营鹿龟酒。以往的就既往不咎了,再发现一定严肃处理!”一个星期过去,冒牌的鹿龟酒依然摆在该店的货柜上!
于是饮料厂便敲响了钟声,工人们集合,找假冒者说理,算帐,这一下店主就慌了神了。先是到张厂长家里来威胁:“你们这样做要出人命的!”张厂长不怕他们的威胁,他又想出5000元给厂里的保卫科长“私了”,科长不干。他便只好回过头来找张厂长。张厂长说“只有一个办法。你们出钱在报纸上登认错书。”店主开始不愿干,但权衡利害之后,毕竟觉得比数万元的货全被没收合算,还是花了7000元在《海南日报》登了认错书。
这一来饮料厂“打假”名声大震,加之在全省各地“打假”捷报频传,目前,在本省基本看不到假冒鹿龟酒了,厂里的正宗货一下由积压变得供不应求。
“其实,一些做法我们也知道有些过头,但完全是迫不得已。”张厂长说:“我们首先寄希望于有关部门。可是,我们不止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发现了假冒产品去向他们报案,他们往往不能立即赶到现场;要他们到外面同去处理问题,他们的要求就先来了:住高级宾馆、吃山珍海味,每天要补助几十元钱。这倒也算了。更主要的是,有时我们抓到了别人假冒的真凭实据,交他们处理,处理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商店查出了4箱假酒,工商部门却是罚几十元就了事,还说‘按规定,只能罚增值部分’。假冒已逼得企业没法生存了,不采取坚决手段行吗?”
张厂长接着讲了一个目前最困扰他的假冒案。1991年8、9月间,河南孟县一家饮料厂的厂长来到海口饮料厂,提议和他们合作。由于对方表现积极,又说有一条和他们一样的进口易拉罐生产线,他们便和对方签订了一份并非有效合同的意向性合作协议书,并再三向对方表明:我们在实行跨省合作时必须得到主管部门及工商、经协等部门的批准才能具体实施。不料,对方回去之后,公然违背协议,立即冒用海口饮料厂的厂名生产“天然椰子汁”、“天然芒果汁”等产品。更令人气愤的是,其外观设计冒用了海口罐头厂“天然椰子汁”的设计,注册商标则冒用海口糖奶厂的“椰林牌”。由于没有海口饮料厂的技术等作保证,他们生产的产品别人吃后,有些人还得了肠胃病。
海口饮料厂发现后,立即要求对方马上停止这种违法行为,并在《南方日报》等报纸上登了有关“郑重声明”。但孟县饮料厂置若罔闻,在1991年10月和1992年3月两次全国定货会上,还在推销假冒海口饮料厂的产品。于是,海口饮料厂只好向孟县有关部门反映,没有效果。后来又反映到国家有关部门,结果也只是将有关材料转下去,几个月过去了,依旧没有结果。
张厂长痛声疾呼:“市场上正不压邪,结果弄得我们去干不应当花这么多精力去干的事,甚至不得不采用一些实际上我们也不愿意采用的方式。这种局面何时了!再不建立以正压邪的新市场秩序,靠优质产品创利的企业,不被假冒伪劣者拖死,也会被他们拖得半死不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