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英《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是将创新转化为商品的关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05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经济学家》认为
教育是将创新转化为商品的关键
本报讯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最近载文,谈创新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认为创新固然重要,但应用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创新并不能自动导致竞争优势,公司或国家如不迅速将创新转化为商品,创新有可能被他人利用从而获得巨额利润,而创新者反而将一无所获。
文章指出,随着成功的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或个人)得到了技术,但并非所有的技术都马上能得到利用。要使技术创新变为商品,公司和国家必须具有远见。文章列举美国安培公司的事例说明创新商品化的重要性。安培公司是磁带发明厂家,但赚大钱的却是日本公司,因为后者把磁带放在盒内变为盒式录像带,从而畅销全世界。
经合组织的经济学家亨利·厄尔加斯认为,各国创新速度受下列三种因素的影响:
一、影响创新的投入因素,如一国科学基础的质量、研究机构的设置,尤其是该国的教育情况;二、影响需求的因素,如要求不断创新并善于接受创新的有经验的消费者;三、工业结构,它能把进行激烈竞争的机会同公司分担科研经费和扩散科研成果的机制结合起来。
在美、英、法,技术政策属“任务型”,是自上而下的。它规定政府的明确目标,并把科研经费集中用于少数公司。政府对研究的支持高度集中于防务,而非一般的科学研究。
与此相反,德国、瑞士和瑞典的作法则属“扩散型”,是自下而上的。它更加灵活地对来自市场的信号作出响应。技术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国家援助来鼓励创新。所强调的是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及对工程师的培训。
日本的政策属这两者的混合物。日本公司虽然正在赶上其竞争对手,但经常遇到自己单方面无力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通产省起了促进者的作用。它组织研究,提供贷款,以分散创新的风险。
文章说,一国要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出发点显然是教育。穷国落后主要不在于对实际生产能力投资不足,而在于教育落后。但是,教育需要扩散。只有科技精英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的国家可能是一个创新者,但却很难保证新技术会在国内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要是不够,就很难踏上起跑线。
能够最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劳力可能是一国的最大竞争优势。政府需要从学校抓起。(沈德彝 编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