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鼓励农民走向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25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鼓励农民走向市场
如果说,80年代初对我国农民最有吸引力的两个字是“承包”,那么,90年代最有吸引力的两个字则是“市场”。
承包,也就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与此相配套,国家还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承包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具有了生产自主权,成了农业生产的主人。但农民仅仅取得生产自主权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否则,自主权的取得就失去其意义,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只能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问题已经迫切地提到了人们的面前。
抓农业,如果不抓市场,那只是抓了一半的工作。而抓市场的关键,就是要放手把农民推向市场。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为了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向新的阶段发展的形势。农业正在从过去以追求产品数量增长、满足人民温饱需要为主,开始转向高产优质并重、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阶段。这实际上是一场农业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大转变。我们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业的新思路,使农业走上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康庄大道。
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这个历史性的转折中,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市场问题。这几年,每年都要出现某种或几种产品此起彼伏的积压或短缺,粮食的“卖难”已经持续了几年。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流通的不适应。也就是说,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机联系,传统的生产未能与逐步提高的、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对接。想买的买不到,欲卖的卖不出;此地供不应求,彼地供过于求,国外需要,国内积压,如此等等。一出现这种情况,农民就要找县长,找市长。其实,找谁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价值规律和市场面前,单纯依靠行政干预是不行的。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让农民直接去找市场。一般来说,市场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一个是交换,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一个是引导,引导发展生产。市场能够解决计划经济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像80年代相信农民承包以后能够种好地一样,相信90年代农民投入市场以后能够做好生意,从而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对市场,特别是对农村市场,过去我们认识不足,普遍的误解是市场同生产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有的还认为抓市场就是搞资本主义。现在人们的认识逐步清楚了。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段话解决了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很有针对性。我国的农村市场,较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没有人再去随便割农民的“资本主义尾巴”了。可是,我们要看到,农村市场还远远没有打开,城市市场也没有完全打开,农产品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不兴旺。市场大有潜力可挖。
在中国的市场中,农村是一个最大的市场。9亿农民,广阔农村,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如果不能把农民推向市场,就打不开农村市场,就打不开中国的市场,就不可能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有高的速度、好的效益,经济发展就不可能隔几年登上一个新台阶。
市场是个商品经济波涛汹涌的海洋,也是一个学问深奥的大课堂。广大农民具有走向市场的热烈愿望,也要有勇气,有风险意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农民进入市场,难免存在一些盲目和迷惘。这是很自然的,他们千百年来处于小生产的地位,对商品经济很不熟悉。这就要求各级党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善于服务,既要鼓励,又要引导,使广大农民在市场上大显身手,大获其益,少走弯路,少栽跟头。要积极地为搞活市场、搞活城乡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取消一切限制和阻挠市场经济发展的东西,确实让农民能放开手脚进入流通。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还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对农业生产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实行必要的保护和扶持。所以,那种认为只要把农民推向了市场,农民就不再去找县长、找市长,政府就可以不管或者无所作为的看法,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各级党和政府既要大力培育和开拓市场,又要下功夫管好和用好市场。
农民兄弟,勇敢地走向市场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