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敢立潮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敢立潮头
改革十年,尤洪宝负责的公司外贸收购额增加到二点六亿元,增长四十二倍;使沂蒙老区二十五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耿大建 曾祥书 范京友
14年前,一位脱下军装回到老区的部队指导员,以惊人的胆识,闯出了一条沂蒙山区的“丝绸之路”,把25万老区人民领上了脱贫致富大道。
他的名字叫尤洪宝。
1978年,尤洪宝转业来到山东临沂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经理宋振鼎递给他一本小册子,叮嘱说:“好好吃透精神,就干纺织丝绸收购业务吧。”
尤洪宝望着经理默不作声,手里紧紧攥着那本《周总理论纺织》的书。
尤洪宝的军旅生涯有着耀眼的光环,他曾两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建国18周年庆祝活动。
“千难万难,实干就不难。”尤洪宝满怀信心。
为了摸清沂蒙山区的资源情况,尤洪宝几乎每天都往外跑。全区的几十个县、100多个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次,他从省里弄到一项手扒丝棉的出口任务,可临沂还不会加工这种产品。尤洪宝连夜从青岛赶回家,带着沂源、莒南的干部、工人到江苏学习“取经”。尤洪宝以每月800元的高薪从外地把“能人”请进厂里面对面指导。一下子,临沂地区办起了4家手扒丝棉厂,1000多劳力当上了工人。第一年,全区丝绸出口就达220多万元。
1981年春,尤洪宝“独立门户”,由地区五金矿产公司的一个纺织丝绸科,组建为临沂丝绸进出口支公司。这就是当时被人们戏称为“三七”公司(7张桌子、7把椅子、7条汉子)的微不足道的小企业。
尤洪宝带领业务员考察丝绸厂时发现,各家丝绸厂都堆满了蚕丝的下脚料当垃圾处理。
“蚕丝下脚料可以加工成桑落棉,还是国际上的俏货呢”,尤洪宝突然想起了一本资料曾这样介绍过。他马上招呼业务员到枣沟头乡找了几个农民,利用一个停产的砖厂进行桑落棉加工的试验。原料是附近一家丝厂埋掉的下脚料,3口大锅蒸煮废丝,借来一台弹花机当作加工设备。一连3个昼夜,尤洪宝挺不住了,加上废丝散发出的咸腥味刺激,他只觉得头昏恶心,一头栽倒弹花机旁。醒来时,第一句话就问:“桑落棉怎么样了?”
桑落棉终于加工出来了。尤洪宝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到上海交易会上,果然,这种用废丝加工成的桑落棉备受外商青睐,当场与尤洪宝签定了成交合同。枣沟头乡建成了临沂地区第一家废丝加工厂,年产值450万元,创汇80万美元。昔日那些沤不烂、烧不着的废料,一下子变成了耀眼的“金子”。
1983年,国际上开始出现一股“苎麻热”。尤洪宝审时度势,断定这是一个求得事业发展的良好契机。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南麻北移”。
苎麻产品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而尤洪宝却在莒南、临沂开始了1600亩的苎麻种植试验。
经过艰辛劳动,“南麻北移”一举成功。出人意料的是,由于苎麻的生长期相对延长,原料纤维长、质地好,远远超过了南麻。浮来山下黄庄的乡亲们,用心血换来了200亩苎麻的丰收,山下耸起一座座工厂,一个从脱胶、梳理到纺纱织布的加工体系形成,山民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当年户收入714元,工厂产值过千万,创汇150万美元。黄庄人初尝从事商品经济的甜头,封闭的山村一下子向世界敞开了胸怀。
黄庄人的成功,像巨大的冲击波震撼了整个沂蒙山。7个县市、100多个工厂、上百个乡村的100多万从业大军,组成一个庞大的“苎麻企业集团”,成为临沂地区第一个出口过亿元的拳头产品。
十多年的改革,使这个公司硕果累累:外贸收购额由1981年的603万元,增加到1991年的2.6亿元,增长了42倍。固定资产由1981年的3.2万元增加到1991年的2200万元,增长了624倍。社会效益更令人欣喜,以公司为“龙头”,带头发展起了100多个出口创汇企业,使沂蒙老区25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尤洪宝成为沂蒙山人的骄傲,如今他是山东省劳动模范,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