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从退伍兵到“钢球大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9-27
第4版(要闻)
专栏:改革开放换新颜

从退伍兵到“钢球大王”
本报记者 刘杰
著名专家周平安年初从美国和加拿大回国后,欣然接受了安徽省宁国县耐磨材料总厂的聘请,于8月19日从北京来到皖东南山区,担任这家乡镇企业的总工程师。
周平安说:“我了解这个厂,了解厂长陈宗明。老陈志在‘创世界名牌产品,当世界名牌企业’,不愧为‘钢球大王’。我愿在有生之年助他一臂之力。”
老专家确有眼光。
陈宗明凭毅力、智慧和汗水,浇铸起一座座丰碑。
1961年,当了4年大兵的陈宗明回到桑梓地石口乡。山深人穷,那时乡里算得上工厂的就是只有6个人的小油坊,陈宗明被安排了进去。他能吃苦,但不能忍受牛拉碾、人推磨的古老作坊活计。不久,他把小油坊砸了个稀巴烂,凑钱办起了粮油加工厂,到1976年,改成了铸造维修结合的农机修造厂。
一边玩命地办工厂,一边又常挨极左大棒的敲打,刚过不惑之年的老陈早已华发没顶。直到改革春风吹来,他才挺直了腰,发誓以一个大兵的闯劲,去实现自己工业富乡的夙愿。
陈宗明广泛涉猎外来信息后,选准了国外号称王牌、国内无人问津的铬合金耐磨材料。
好一着险棋!而陈宗明认准这是有点现代味的工业,凭着那种军人不屈不挠的拚劲,开始了艰难的攻关。他挤进了中国耐磨材料学会,托人购买日本、原西德、意大利、丹麦、比利时等国的有关资料,向全国一些工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求教,行程数万公里,花“学费”12万多元。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陈宗明,啃起洋玩艺儿真是着了迷,在家里苦读,在车间研试,白天黑夜连轴转,困了随便打个盹,竟有16个晚上没沾床板的纪录。
在几个受聘专家的“顾问”下,陈宗明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在1985年秋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二代研磨体——低铬合金铸球,夺得了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奖。
进入科技殿堂的人很难停止住探索的脚步。陈宗明接着在生产工艺上一次次突破:把单个铸球模改成为一次浇铸四五个铸球的模具。为延长模具寿命,他创造性地提出模内装上球碗,碗换模不动,产量高成本低,这连专家都不敢点头的改进,他做了,钢球组织不但没受影响,而且更加细化耐磨。
一段时间内,铸球因半边硬半边软被退货。陈宗明跟班研究,熬尽心血,一个多月时间才找出了加热点不合理的毛病,重新设计了生产工艺。
陈宗明神了。可他却说,自己的成功无非是敢于下海,多学多闯多试。他的论文《低铬白口铸球在粉碎磨矿中的地位》获全国重大发明奖。不久前他又获省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奖。厂内生产的低铬球吨水泥破碎率低于日本球的标准,细度提高10度;低铬段吨水泥磨耗达到意大利和丹麦水平,去年在全国双双获得新产品金奖。
低铬合金铸球问世第二年,沪办小三线厂撤离,陈宗明一下接管了三处地盘,贷款1200万元,憋足劲要干一番大事业。到1988年底,总厂产钢球1.1万吨,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去年又挤进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行列。陈宗明光荣地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乡镇企业家和中国粉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最近,陈宗明又有了新的大动作:投资3000万元,兴建一条由电脑监控的连铸连轧生产线,年产量提高3倍,产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退伍兵可真成了响当当的“钢球大王”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