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乐团来自小山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03
第4版(要闻)
专栏:改革开放换新颜

乐团来自小山村
本报记者 李而亮
9月12日,河南巩义市小关镇丁烟村在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门口,一支编制正规、着装整齐、英姿飒爽的迎宾管乐团引起了中外记者的注意:丁烟村农民真能摆谱,把大乐团也请来了。
“刚才大家在门口看到的乐团,就是我们丁烟村的农民乐团。”村党支部书记胡光周话语刚落地,记者们立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会后,记者们围住了丁烟乐团。一曲欢快优美的《欢庆曲》后,有位记者举手点曲:“来一首《卡门序曲》。”指挥和乐手立即翻开了面前的五线谱。《卡门序曲》以及《骑兵进行曲》、《蓝色的多瑙河》、《玫瑰狂欢节序曲》……和谐的配器、准确的演奏,把在场的记者和观众给镇住了:这可都是演奏难度相当大的中外名曲呀!
人们从这充满自豪的乐曲里猜想着,丁烟村一定非常富裕,丁烟人一定非常精明。可是,胡光周告诉我们,就在几年前,如果哪个丁烟人敢奢望“白馍天天有,吃水不用愁,出门有汽车,住有小洋楼”,肯定会被讥为梦想。
站在丁烟村坐落的山坳里,我们觉得没有理由怀疑胡光周的话。光秃的石山,瘠薄的耕地,要不是近几年才建设起来的工厂,铺设起来的公路,架设起来的电网,我们难以想象,丁烟村千把口人在这穷山坳里过的是什么日子。
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穷山村。以胡光周为首的村党支部新班子,看准满山的取之不尽的矿石,抛弃“小本买卖”的小农经营思想,打破常规大胆负债经营,制定优厚条件引进人才。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一座年产8万吨的现代化水泥厂拔地而起,与之配套的采石场和纸箱、纸袋厂也相继建成投产。丁烟村满目的穷山变成了“金山”,祖祖辈辈抬不起头的丁烟人终于告别了贫困。
富裕起来的村民盖起了楼房,有了家用电器,穿上了时装。可村党支部一班人的眉头并没有舒展开来。他们看到,农家的新楼房里什么都有了,却缺乏与现代文明相衬的书籍;新房里外张贴的除了门神财神,就是明星靓女;吸引小伙子的是武打枪击,扎堆聊天成了姑娘们最好的消遣,还有许多中年以上农民大字不识。丁烟人与外界打交道时,总排除不了因文化素质低而产生的自卑感。
“巨资建校,在所不惜。”支书胡光周首先倾其积蓄拿出5万元捐资办学,引发了全村人集资办学的热潮。共投资150万元建起一所设施齐全、宽敞漂亮的教学大楼,并以高待遇从外地请来高质量的教师,使全村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紧接着,村里办起了职业技术学校,对全村成年人分批扫盲培训,经过几年努力,55岁以下没文化的成年劳力不仅全部脱盲,大多数人还不同程度经过了技术轮训。
强化教育,使山村农民驱除了身上的愚昧,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丁烟人忘不了几年前的那个清晨,当几个姑娘小伙抱着新买来的铜管,鼓起腮帮以不准确的音符打破山村的寂静时,给人带来多少新生活的亢奋和遐想。投资20万元,组建起全省第一个农民乐团,显示了丁烟人的气魄和追求。为使农家后生成为真正的乐手,他们特聘国家军乐团的老师担任常务指挥,以正规乐团的要求严格训练。乐团还两次进京到军乐团学习,经常请专业老师来村辅导。如今,丁烟农民乐团那激昂优美的旋律,已响彻中原大地。
与此同时,绘画、书法等过去与山民无缘的艺术,也逐步走进丁烟的寻常百姓家。在村投资建起的文化活动中心,经常举办的各种艺术培训班、欣赏会,已成为村民夜生活的重要内容。达·芬奇、伦勃朗、徐悲鸿等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古代名家书法,中外古典音乐,已是村民不感到陌生的话题。村里举办的几次农民书画展、摄影展,受到许多行家称道。
祖祖辈辈跟泥土打交道的丁烟人,开始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生活,也学会了以文化艺术来展露塑造自己的形象,为经济发展打开开放之门。副支书张荣卿对记者说:我们的乐团、秧歌队、社火队、篮球队和乒乓球队都负有双重使命:一是为丁烟争光,二是加强与外界沟通,引资引人进山。
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目光,才使人们在国际少年武术的盛会上,认识了百里之外山坳中的丁烟村,认识了中国当代的农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