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岜山大跨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07
第4版(要闻)
专栏:改革开放换新颜

岜山大跨越
新华社记者 李尚志 王洪峰 本报记者 宋学春
宽街,高楼,鲜花,绿树,车辆穿梭往来,老少穿着入时,不时还有金发碧眼的洋人徜徉村街路旁……
村东头一片崭新的楼群,是刚建成的国内首家村办中外合资医院——中美合资万杰医院。一进走廊便感到周身凉爽、舒适。超导核磁共振、CT、大型X光机等先进设备已被引了进来。这里已成为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一个肿瘤防治中心。
紧临医院的是宾馆化的“老年人公寓”,参观的人整日络绎不绝。这里是民政部承认的全国“第一家”。房间里有席梦思床、卫生间,室外有封闭的花园,全村100多位老人正在这里安度晚年。
村西一座富丽堂皇的新楼,是村办中专——淄博市乡镇企业学校的中专楼,不管白天夜晚,都有许多年轻人在课堂、图书室进修。
“这简直是座城镇,哪里是什么山村?”一个美国观光团来沂蒙山北缘的淄博市博山区岜山村考察后兴奋不已。村民住的16栋公寓楼既整洁又漂亮,他们随意转了几户,看到家家都住着156平方米的豪华套房,现代人注重的几大件应有尽有。
“你们过去底子很薄,又不靠大城市,更不在沿海,怎么富得这样快?”来这里取经的许多人常常这样问。
矗立在村东山坡上的三座圆形水塔,是岜山人和岜山经济的生命之源。回答人们的疑问,岜山村的干部总是从这里讲起。1981年6月,为了解决村民吃水、用水的难题,当时还是大队长的孙启玉带领大伙苦战14个月,终于打出一眼650多米深的机井。他们灌上两瓶水托人捎到上海,化验结果是“硬度低,适于腈纶染色”。消息传回,孙启玉欣喜若狂,他和乡亲们商量办一个腈纶染织厂。没钱怎么办事?“找银行借!”在党支部的决策会上,孙启玉说:“咱们的前人并没有办过工厂,更没有借钱办工厂,留下的是个穷摊子。如今,我们想致富就必须打破这个传统,敢冒风险……”
当年,岜山人的年终分配少得可怜,他们毅然贷款6万元,建起了染织厂。即使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将厂子办成过去的手工作坊,而是严格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从设备到制度,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到销售,有章有法,井井有条。建厂当年,产值达到35万元,利税10万元。如今已是万通达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孙启玉自有他的理论:“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就像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竞争那样,要瞄准‘奥林匹克’水平。”
1987年,岜山人投资百万元从日本引进一条腈纶毛涤生产线,生产的毛涤达到了进口毛涤的质量标准,有的单项指标还超过了进口标准。这是一次极普通的设备引进尝试,岜山人由此看到了国际水平,看到了国门外的世界。接着,他们又与香港信明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了淄博万信纺织有限公司,以引进的先进起毛机产出了马海毛、仿马海毛等纺织产品,并实现岜山村的首次产品出口,仅1个多月就创汇60多万美元。拥有意大利NOY公司的技术工艺与德国巴马格公司的纺丝设备,便能形成世界一流的真丝纺织企业,这是国际纺织界公认的。孙启玉早就盯上了这一点。去年,他偕港商一起到德、意两国考察后,与港商合资引进了这套设备和工艺,办起了淄博勇达丝织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投产将为岜山带来6600万元的产值和1700万元的利润。
从1981年借债办染织厂起,整整10个年头过去了,仅有474户、1428口人的小山村,如今拥有30多个企业,4500名职工,去年工业产值达1.8亿元。1989年,他们成为山东第一个工业产值过亿元的村。面对这个巨大的突破,孙启玉提出了“纵横比较,纵比增信心,横比加压力”的观点。孙启玉说:“从我们的发展看,自己与自己纵向比较,的确发展很快,也能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但也能使有些人沾沾自喜,从而停步不前。我们更需要横向比较,与国内先进企业比较,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找出不足,形成紧迫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