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一箭放双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0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箭放双星
新华社记者李秀清新华社通讯员吴景泉
10月6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的第14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偕瑞典“弗利亚”卫星将从这里飞向太空。
“一小时准备!”——北京时间下午2时20分酒泉卫星发射场接到了北京指挥中心的命令。
发射场上,乳白色的“长征二号丙”火箭载着中国卫星和瑞典卫星,由高耸50多米的钢铁发射塔拥抱着,就像即将远翔的雏鹰偎依在母亲的怀里,接受最后的哺乳和祝福。
离发射塔百米处的地下发射控制室里,面对着多种电视屏幕和各种指示灯闪亮的发射控制台,抚案坐着中国航天第一代总设计师任新民、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发射中心主任李元正和总工程师李凤洲、阵地技术协调小组组长徐克俊等一批技术智囊人物。
与任老总坐在一起的“长征”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李占奎,镇静中有一种不被人觉察的激动。他8月中旬率领火箭研制试验队奔赴西昌,把一颗澳大利亚通信卫星送上太空预定轨道。他们回到北京只在家呆了一天,次日又一路风尘赶来酒泉戈壁滩。发射这颗瑞星之后,他们还要送第3发“长二捆”去西昌,再发射第二颗“澳星”。年已花甲的王德臣在完成发射“澳星”任务后累得病倒了,这次本已解除了他的任务,然而前天中午,他不顾病痛又从北京赶来了。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一声威严的口令从地下控制室传遍发射场,也传到了北京总指挥部,传到了西安、南宁、厦门等星箭航区的跟踪测控站。发令者是42岁的阵地“0号指挥员”张新贵。随着他的号令,但见卫星防护衣迅速揭去,箭体上多种管道插头纷纷脱落,箭座下火焰导流槽盖板打开,脐带塔各层平台收拢。唯有钢筋弯造的电缆摆杆还抱着已显露出白玉般身躯的火箭,就像慈母伸手给远行的儿子系好最后一个钮扣。
刹时,清场的两发白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发射坪上一切人员急速撤离,塔架电梯手最后一个钻电缆沟退到地下控制室。
“5分钟准备!”——瞄准舱关闭,燃料利用系统开始打开箭上电池。
“3分钟准备!”、“2分钟准备!”命令一个接着一个,舵机起动,箭上控制系统插头自动脱落,最后抱着火箭的电缆摆杆收回,34米高的火箭独立在绿色发射台上;顶部瑞星搭载舱上绘着的中瑞两国的鲜艳国旗,像一双深邃的眼睛仰视着长天。大地一片寂静。控制室里,电子计时器显示的时间在一秒一秒地递减:“……5、4、3、2、1”。
“点火!”
令到箭答,4部发动机轰然起动喷火,红色的烈焰伴着高压消防水的蒸气,迅猛地向高空向四周蒸腾、滚动。火箭驾着彩云,鸣着滚雷,负着瑞星和中国星直上九天。在耀眼的阳光里,不一会,它变成一个白点,在东南方向消失,留下长长的余烟,像一条金色的飘带。
很快,传来了中国星和瑞典星都分离入轨的消息。参观区的中外人士欢呼起来。专程前来观看发射的瑞典科学教育大臣恩克尔高兴地说,这次发射非常漂亮。下次我们发射卫星,还要把中国作为重点合作伙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