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民族婚礼好热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07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民族婚礼好热闹
新华社记者 朱冬菊
金秋,昔日宁静的北京日坛公园一派喜庆:来自祖国各地的汉、畲、壮、仫佬、瑶、白、基诺、哈尼、拉祜、侗、苗、回、蒙古等十几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里举行“中国民族婚礼表演金秋游园会”。
一座蒙古包前,许多牧民在为“出嫁”姑娘忙碌着。随着乐曲和歌声响起,几位中外观众被邀成为婚礼的座上宾。
新郎在伴郎的陪伴下,策马前去迎亲。装束一新头戴鲜红喜帕的新娘在迎亲和送亲人们的簇拥下来到了男方家门,并脚踩白毡,步入家门,走向“公婆”,三拜九叩。待她站起身来,伴娘揭去了她头上的喜帕,新娘在众宾客面前展露美丽容颜。顷刻,大家唱起高昂的草原民歌,载歌载舞,乐作一团。新郎新娘则手捧美酒,向观众敬上。
各民族在这里展示了各自的传统婚俗礼仪。瑶族的“新娘新郎”拜堂、认亲,请大舅吃猪腿;侗族小伙子们“考新娘”:新娘到男方家第三天该走出洞房挑水煮油茶孝敬长辈;壮族的姑娘要出嫁了,亲朋好友唱着哭嫁歌送新娘上路;畲族新娘离家门时要过米筛,姐妹们一拉一送三次,新娘才得以动身前往男方家,这叫“行家”;拉祜族的“拴福线”、哈尼族的“哭婚”、回族的“闹新房”……令观众大开眼界。
一位外国游客感慨道:“在西方,结婚都去教堂,千篇一律,想不到中国老百姓的婚礼这么热闹,花样这么多,又这么美妙。”
从九月十九日到十月五日,北京日坛一直处于“婚庆”的热闹气氛中。举办“婚礼”的主人不时向观众抛来象征幸福、吉祥、如意的香袋、绣球、喜糖。他们还邀请游客作嘉宾,尝喜酒,闹洞房,歌舞同欢,喜庆同乐。客人还可穿上民族婚礼服装,坐花轿,体验做新娘新郎的滋味。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观看了民族婚礼表演后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主办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