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汉正街翻开了新的一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08
第4版(要闻)
专栏:改革开放换新颜

汉正街翻开了新的一页
本报记者 龚达发
8月28日,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城——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在惊天动地的鞭炮声中开业了。汉正街8008户个体户全部进室经营。“天下第一街”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位于武汉市中心的汉正街,历史上就是内地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早在康熙乾隆年间就曾出现过“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繁荣景象。可是十年动乱中这里冷落萧条了。
改革开放的东风,将古老的汉正街重新推上历史的潮头。1979年9月,武汉市政府以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做出重新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决策。这年冬天,100多名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的摊点,零零星星出现在冷寂多年的十里长街上。成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广大农村为依托,以个体经济为主体的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少环节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随之而来的责难、非议使人莫衷一是。1982年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武汉召开现场会,推广汉正街经验。从此,汉正街成了对内搞活经济的“试验田”。
一位经济学家说,中国6000万个体劳动者的形象是从汉正街站起来的。1982—1991年10年间,2.5平方公里的汉正街,市场累计销售额达52.5亿元,今年销售额将突破10亿大关,相当于武汉市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个体户上缴税、费近亿元,为社会福利捐款千万元。去年上缴税费2700万元,户均交税6000元以上,这些均为全国之冠。
小小汉正街连接着全国570多个县市5000多家企业,有近2万种小商品在这里集散。每天销售100万枚针,每年销售2000万双解放鞋……浙江某袜厂年产300万双袜子,从1982年以来,1/3产品是汉正街的一个袜子专销户销售的。广东南海一位著名纺织企业家说,失去了汉正街的布匹信息,就等于失去了大半个市场。汉正街的个体户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信息,帮助许多企业打开产品销路,盘活资金,走出困境。仅市场周围就有30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被个体户救活。汉正街浓郁的商品经济氛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经济行家里手。这里的工商企业,无论国营还是集体,毫无例外地面向市场,没有谁躺在市长、区长的怀抱里。宝庆粘合衬厂原是汉正街市场粘合衬生产销售大户,后来受到浙江产品的挑战,销售受阻,他们没有祈求行政干预,而是靠研制新产品重新夺回市场。
汉正街好像一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学校。十年来,全国各地有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在这里接受市场的洗礼,走上致富道路。湖北孝感市的新铺、罗陂、徒河三个乡就有100多个农民常年往返于汉正街与云贵川之间,并在成都、万县等地建立了6个汉正街分市场。一些声名远播的“玩具大王”、“扣子大王”、“袜子大王”……许多都来自农村。
汉正街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国营、集体商业形成兵临城下之势,硬是把吃惯了太平饭的国合商业逼下了商品经济的海洋。汉正街有一家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谦祥益”日用品批发站,在个体户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金字招牌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成了亏损大户。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打开店门请个体户进店同台竞争,同时引进灵活的经营机制,很快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成为赢利大户。汉正街管委会的同志告诉记者:前几年市场疲软,汉正街个体户不疲软,国合商业也不疲软。1991年国合商业的销售总额、利税,比1983年分别增长5倍和3倍。一些国合商业的职工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当初个体户冲击,就不会有今天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