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爱和美的探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0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爱和美的探寻
杨聚臣
《飘忽的云》收入钱晓云1986年以来的散文作品。集子中最令人动心的当属那些怀念父亲、著名文学家阿英的文章。“文化大革命”中,阿英被冤,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正在上大学的晓云也遭到歧视,毕业时被迫离开体弱多病的父母到偏远的山村工作。在这组散文中,她用饱蘸感情的笔触,通过对昔日生活片断的追忆,再现了生活中的阿英那谦和、宽厚的慈父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的挚爱之情。其中《书香文采留人间》和《最后的合照》两篇,简直是用血与泪写成的悼文。“文革”中父亲受到的冤屈、磨难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父亲辞世前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的抗争,以及对后代无微不至的关怀、依恋,文中都有真切的描叙。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爱笔写爱心,展示了爱的无私、圣洁和伟大,同时也从中流溢出作者那痛苦、遗憾、负疚和忏悔等复杂的情愫,使作品中汹涌着人性、人情的波澜。附带说一句,这些篇什对于研究阿英晚年的生活、思想,也具有史料、文献的价值。
晓云对爱和美的探寻并没有停留于人伦、人性的层面,而是由此出发向现实人生挺进,在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中开掘爱和美的境界。在这个集子里,有几篇文章记述了作者与几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的交往,文字朴素,感情沉实,颇耐人品味。《一封写迟了的信》写的是一位孤身女护士杨姐的工作和生活。《御苑情思》描写了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作者的两位老同事:那位好似弥勒佛那般发福而永远面带慈祥笑容的老刘,身为刊物主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当编辑四十年,总是早上班,晚下班,终日伏案审稿,一丝不苟。另一位单老虽年过八旬,仍坚持发挥余热,多年来“拾垃圾”成为嗜好:故宫路边被丢弃的一块残砖、断瓦,在他眼里都成了“国宝”。另外两篇:《宫柳依依》记述了华发如银的王老先生自甘寂寞,在阴晦清冷的库房里埋头于古旧文物堆中做清理、鉴定工作的情景。《不要人夸好颜色》写一位老校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老年丧妻、孤苦无靠,仍乐观进取,对工作更加依恋。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人物,因熟悉,故往往能三笔两笔活现其面目、神情。不难发现,晓云虽也写名人轶事,但她似乎对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更多爱怜,倾注了更多的热情。
之所以会如此,当然首先同作者的生活圈子、人事交往有关。她最熟悉、最能调动感情投入的自然是她接触最多的普通人。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视她在历经坎坷后对人生的某种思考。人生固然充满苦难,但也不乏温馨和诗意;普通人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在不停地追寻中自有其真人生在。这就难怪,她的散文为什么总能让人品味到一种悲剧的韵味,又能给人以抚慰和力量;也难怪,晓云为什么对有人戏称她为“弱女子”大不以为然,而对蜡烛写下了那样深情的赞词:“蜡烛的光亮固然微弱,然而她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燃烧过,即使为了给这世界上的人们增添一丝光明、一分暖意,她却是那么执著,那么痴情,甚而是那么痛苦地燃烧着自己……”。她的散文正是对这种精神美的礼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