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书记立了军令状——吉县县委书记陈保堂速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0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书记立了军令状
——吉县县委书记陈保堂速写
本报记者张铭清
山西省吉县,是晋西南的一个贫困小县。
40来岁的陈保堂原在邻近条件比较好的蒲县当县长,今年3月调到吉县任县委书记。在5月召开的县委全体会议暨全县干部职工大会上,他向全县人民表示:“我决心在4年时间里,使吉县的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保证达到‘五个六’,力争实现‘三个一’。‘五个六’是: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6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元,纯增155元;粮食总产稳定在6000万公斤;人均产量600公斤以上;工业和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三个一’是: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工业和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亿元。”“上述目标若不能实现,我就背上铺盖卷,徒步返家园,不要群众撵,回家端泥碗。”
吉县人民把他保证达到的这“五个六”和力争实现“三个一”看作他立的军令状,向他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陈保堂立“军令状”是有口碑的。两年前,他刚任蒲县县长,就下决心解决亏损144万元的县化肥厂这个老大难问题,而且立了“军令状”:“两年摘不掉化肥厂亏损帽,我就扔掉乌纱帽,回家戴草帽。”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果断地调整了这个厂的主要领导,对落后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结果,仅一年时间,化肥厂便实现扭亏。因为办了诸如化肥厂实现扭亏这类的实事,陈保堂付出的心血和耗费的精力,蒲县的人民心里有数。所以,当他离开蒲县时,自己恋恋不舍,群众更是依依难离。
到吉县上任后,陈保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县11个乡镇、14家企业,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对吉县心中有了数。吉县地上是十年九旱,地下是缺煤无矿,地形是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坡。县财政是“要饭财政”。但是,陈保堂在看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也看到了吉县的有利条件:光热水土好,风土民情好,干部素质好,工作基础好,旅游名胜好。在分析了有利与不利条件的基础上,陈保堂和县里的同志们提出了开放门户、开发资源、开拓创新、立足于实干快上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以林、烟、果、工、旅游为主导产业,以流通先行、科技兴工、兴农,通过旅游开放促开发的战略措施。他通过和有关部门一笔一笔地算经济帐,对实现“五个六”和力争实现“三个一”有了较大的把握。
问及他立“军令状”的初衷的时候,陈保堂深情地说:我是个农民的儿子,生在山区,长在山区,多年工作在山区,是党把我培养成人。虽说我职务是“父母官”,但人民才是我的父母。看到一些群众还在受穷,我很难过。尽管平川的条件比山区好,而且我在山区干了那么多年,也想到平川县去干。但是,党叫我在山区干,我怎能怕艰苦?那还算个什么共产党员?我下决心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勤勤恳恳当“牛”。既然是为民作牛,就应当有责任感、紧迫感,自觉地接受人民的监督。立了“军令状”,也算是自觉地实行了目标责任制,而且把自己置于全县人民的众目睽睽之下,有了压力,可以变成动力,有什么不好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