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我牧区开始摆脱被动防灾局面七十九个县旗展开防灾基地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0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牧区开始摆脱被动防灾局面
七十九个县旗展开防灾基地建设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鹿永建、通讯员王莉茜报道:面积辽阔的我国北方牧区虽不必担心出现南方那样大的滔天洪水,却常年被雪、旱、风灾所困扰。据农业部畜牧局的专家介绍,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3个省(区)6年来广泛开展“易灾牧区防灾基地”建设,投入资金3.55亿元,已有79个易灾县(旗)开始摆脱被动防灾局面,牧区经济走上稳定发展轨道,广阔牧区定居、半定居的农牧民达70%以上,内蒙古高达90%以上。
内蒙古、新疆、青海两区一省地处我国北部,是我国最主要的牧区,但自然条件很差,基础设施又非常薄弱;五年一大灾,三年一中灾,大灾大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成为这些地方畜牧业的常见情况,事倍功半的抗灾保畜几乎是牧区干部群众每年的“例行公事”。一遇大灾,国家不得不调动大量的汽车、推土机、拖拉机,甚至飞机从几千公里外调运牧草,空投物资,结果牲畜仍然大批死亡。内蒙古在1947年至1987年的40年间,遭受了18次大、中型自然灾害,死亡牲畜8700万头,相当于同期出栏总数的43%。为此,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从1987年开始改灾后拨款救灾为灾前拨款防灾,帮助牧区展开防灾基地建设:一是改善牧区牧业基本生产条件,包括饲草、饲料基地开发,饲草、饲料的生产、收获、贮存、供应及人畜饮水工程;二是加强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草场围栏、牧业机械、牲畜棚圈等。经过几年努力共围栏草场1451万亩,人工种草及建设草料1233.6万亩,建成饲料加工厂2886处,推广塑料暖棚12878座,打牲畜用井20625眼,被牧区人民称之为“牲畜温饱工程”。
牧区要防灾,草料要先行。防灾基地建设使牧区饲草料生产和加工能力有所提高。1991年内蒙古38个基地县(旗)共打贮草41亿公斤,生产饲草1.4亿公斤,比基地县建设前的1986年多打贮草19亿公斤,多生产饲草0.5亿公斤,还新增饲草加工能力4亿公斤。“暖圈三分膘”。基地建设使棚圈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牲畜结束了爬冰卧雪的历史,特别是塑料暖棚的建设为接冬羔和早春羔、实现当年育肥出栏创造了条件。经过6年的努力,内蒙古等三省(区)的畜牧业都经受了严重灾害的考验,连年获得丰收。防灾基地建设还在新疆、青海推动了当地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牧区科学、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进步。全国乡镇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达22万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