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香港《紫荆》杂志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中共十四大意义非同寻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0
第4版(要闻)
专栏:

香港《紫荆》杂志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
中共十四大意义非同寻常
本报讯香港《紫荆》杂志今年第十期发表一篇题为《中共十四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中共十四大是在很不寻常的历史时刻举行的。
文章分析说,之所以说很不寻常,原因之一是世界格局正处于大转折大过渡时期。虽然世界仍旧很不安宁,但是无论如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状况归根到底将决定一切。这就使中国在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前期,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的世界环境之中。
原因之二是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正在进入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可能成为世界上发展活力最旺盛地区的时期。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改善。这又使中国在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前期,处在总体上有利的新的地区环境之中。
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还是在于中国本身。经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成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的发展的巨大可能性又已提到面前。所以说,国际环境有利,国内条件具备,机遇是很好的。
文章指出,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步伐,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基调,看来已成为中共全党上下、中国举国上下热烈赞同的重大决策。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从各方面明确方针,有系统地部署全局。相信中共十四大定将强有力地担当起这个重大使命。
文章认为,基本的着眼点,是发展生产力,增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基本的着手处,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关键的环节,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文章援引邓小平一九八七年五月的一次谈话说:“中国真正活跃起来,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七八年开始到现在,这八年是我们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走了第一步。”文章接着引用邓小平同年六月的谈话: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经营,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文章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究竟是活跃起来,还是死气沉沉?究竟是有活力,还是没有活力?这一点,至关紧要,甚至决定一切。中国的社会主义,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经过十四年发展,成为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这十四年所贡献的最有价值的新东西,说到底就在这里。
文章认为,当然,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这不过是开了一个好头。中共十四大,正是承前启后开辟这个新时期的大会。
文章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思路,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仅仅因应一时的需要,而是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对国际经验教训和当代世界最新发展进行冷静观察的结果。这也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它打破了曾经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种种左倾错误思想的禁锢,而把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战略放到真正符合国情的科学基础之上,从而形成了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文章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指出:走过了艰难曲折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这样一套理论和路线。它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使社会主义能够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从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并经长期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无论对亚太、对世界,都是重大的积极和稳定因素。这是因为,它谋求和平,谋求发展,谋求改革,谋求全方位开放,谋求十一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稳定发展中的不断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