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从“官场”奔向市场——介绍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企业家孙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1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官场”奔向市场
——介绍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企业家孙峰
谢怀基
神奇般的崛起
我很敬佩孙峰同志。
1987年5月,他辞去了国家干部的职务,带领5名待业青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太原街,租了两个柜台,开始了他的经商创业生涯。而今,5年过去了,他通过滚雪球的方法,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创办了赫赫有名的“沈阳木兰电子集团”,其子公司目前有90多个,辐射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及海南、珠海、深圳等8省(自治区)和50多个市。其资产规模从1987年的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6亿元。5年前,他只经营收录机单一品种。现在扩展到上千种家电和电子科技产品及家电的维修、建材装修和服装业,还大胆地在海南岛、珠海等地搞起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旅游事业,在深圳开办工厂组装电子产品,并成立了木兰高级专业学校和木兰艺术团。木兰电子集团这个新型的集体企业,从它诞生那天起,国家没投资1分钱,而它却年年上交国家几百万元利税,1990年达到1500万元,计划从1991年起的3年内,要向国家上交利税超亿元。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有的同志谈起木兰集团的发展变化时,使用了“神奇”的字眼。
苦涩伴随着欢乐
今年39岁的孙峰,在创办木兰电子集团的经历中,希望渗透着忧虑,苦涩伴随着欢乐。
有一些事情像魔影似地困扰着他:企业赚了钱时,四面八方都向他伸手;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些人却躲得远远的。他经常要忍受很多不应忍受的东西。他既要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习惯、旧体制做斗争,又要和一些人为的思想障碍做斗争;他既要和同行业进行激烈的竞争,又要和来自背后的流言蜚语进行斗争;他既要认真研究经济学,又不得不学点“关系学”……,他深感前进道路上的路障太多了,好在孙峰的气量较大,从事业需要考虑的多,从个人得失想的少;从积极方面理解的多,从消极方面琢磨的少,因此,有些事情他一笑了之。他说:搞改革,既不怕吃苦,也准备吃亏。
这里并无绝招
木兰电子集团是一个靠自己力量发展起来的集体企业。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应该遵循一些什么办企业的原则?
孙峰给职工画了像,他说:我们木兰人应该有个什么形象呢?我认为,事业上要竞上一点,心胸上要宽广一点,作风上要简朴一点,言语上要文雅一点,待人上要真诚一点。
孙峰在和职工商讨后,订了一条谁也不得违反的原则,就是:守法第一、信誉第一、效益第一。
沈阳市市长武迪生说:木兰的崛起,在于创立了能促进竞上精神的企业运行机制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战略。是的,孙峰领导的木兰电子集团,既坚持了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借鉴了合资企业的一些灵活做法,闯出了一条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运行机制。
1988年初,当抢购风来到之前,孙峰闻风而动,到南方采购了大量的家电产品,为此,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9、10月份,当抢购风达到高潮时,家电产品价格暴涨,一些商店趁机抬高物价。这时,孙峰出人预料地宣布:木兰电子集团家电大降价,向顾客让利100万元,孙峰为平抑市场物价作出了牺牲,许多人为此拍手叫好。
1989年,木兰电子集团家底还不十分厚实,而孙峰竟拿出100万元,与沈阳市皇姑区政府联合创办了木兰学校,专门培养公司需要的合格人才。当初对此事不很理解的人,今天也夸耀孙峰“干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不断开拓新路
当孙峰告别了租用来的矮小平房,用自己积累的钱盖了木兰电子大楼的时候,当省城沈阳开设了一批木兰电子商场,木兰之花到处开放的时候,孙峰觉得,沈阳这块土地太狭窄了,先是从沈阳辐射到省内各市,继而从省内扩展到东北三省,而后从北向南伸延。目前已有8个省、50多个市开设了木兰电子商场,安排从业人员1600多人。
有人说,孙峰靠两个柜台起家,干到今天这个样子,已经功成名就,事业上可以划个句号了。的确,从个人的名利上考虑,他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操心了。可他经常思考的是,要在这个最好的年华,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更多的探索,创造更大的业绩。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发表后,孙峰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对记者说:“我们木兰集团今年要登上一个新台阶,重点目标是加速‘三城一村’的建设。”
哪三城呢?一个是兴建沈阳电子城。在中华路,现在已经破土动工,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经销地。一期工程今年完成。第二个是“七彩城”。这是一座多功能、高水平的大型娱乐场所和购物中心,共5万平方米,两年半建成。第三个叫装饰城。在沈阳小西边门,面积5000多平方米,专门经营装饰品,现已开业。
孙峰说:“还有一村,就是开发海南岛桂林洋渡假村。”
对他的计划,辽宁省省长岳岐峰著文赞叹道:“木兰改革花,飘香飞万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