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1950年夏末秋初的一天。沈阳第一机床厂19号铸造车间里。已经连续工作了好几天的36岁的铸造班班长焦百顺,突然得到一个通知。厂党委书记郑重地对他说:“现在有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你去完成,而且只许做好不许做坏。”“什么任务?”“铸造国徽。”
书记指着桌上一尊带有五颗星、城楼、麦稻穗及齿轮的圆形石膏浮雕立体模型对他说:“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这城楼就是北京的天安门,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和农民;这五颗星是国旗的缩影,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她是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标志!”
铸造国徽是件比绣花还细的活儿。第一步便是做模型,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铸件质量的好坏。国徽的表面必须平整光滑、纹理清晰、凹凸有序,尤其是麦稻穗的须子不易制作。开始,他们做砂样模型好几次,可都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不是图案不清楚,就是麦稻穗长芒,麦粒、稻粒不鼓,影响整个平面的效果。焦百顺和另两位工人组成的国徽铸造小组经过多次摸索,最后终于做出了合格的模型。接下来便是往模型里浇铸金属液,这道工序的要求更精密。按设计要求,需分别铸造直径1000毫米、600毫米和400毫米三种国徽,质地是铜铝合金的,其中铜占8%,铝占92%。这两种金属熔点不一,温度高了低了都不行,极难掌握好火候。但他们闯过了一道道技术上的难关,试制成功了,比预计时间提前20天,铸造出三种规格近10枚国徽。这样,新中国第一批金属国徽便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1951年5月1日,盛大的“五一”庆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由沈阳第一机床厂工人铸造的第一枚直径1000毫米的金属国徽被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数万首都各界群众的景仰。
(1992年第9期《老同志之友》唐刻著文孙君亚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