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为了大地的丰收——访十四大代表冯瑞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十四大代表访谈录

为了大地的丰收——访十四大代表冯瑞英
本报记者蒋建科
水稻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年产量达1.8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4%。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的副研究员冯瑞英作为十四大代表,心情十分激动。她刚从东北考察稻瘟病归来,征尘未洗,就在中国农科院接受记者采访。
冯瑞英深有感触地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极其重视科技工作,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现在,全国平均每年有2万多项成果问世,这些成果不仅缩小了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拿水稻来讲,近10年全国共培育成功16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计增产稻谷1260万吨,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20多年来,在老科学家的培养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冯瑞英深入北方稻区调查研究,与丹东市农科所合作,参与培育和推广了粳稻良种“中丹2号”,分别获得农业部和丹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几年又陆续培育出高产优质稻种“中系8215”等,先后被天津作“小站稻”、北京作“京西稻”种植,其单产和米质可与引自日本的“越富”良种相媲美,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辟了一条途径。她因此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并被评为农业部优秀党员和北京市“三八”红旗手。从1984年起,冯瑞英作为第一主持人,组织28家科研单位50位科技人员,开展了遍及北方13个省、市、自治区的“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8年来,共为北方各地筛选出78个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新稻种,累计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增产稻谷14亿公斤,为北方广大地区的人民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做出了贡献。现在,她正在主持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优质高产抗病北方粳稻新品种选育”。
展望未来,冯瑞英更感到责任重大。我国依然面临着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农业的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特别是目前倡导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她相信,党的十四大一定会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和农业放到战略高度来考虑。她表示,会后要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起贯彻十四大精神,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为农业生产再上台阶立新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