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山区有了出租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大学生暑假见闻征文

山区有了出租车
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学生闻召林
故乡皖西,地处大别山东段。这里是当年刘邓大军纵横驰骋过的地方,青山秀水,不乏魅力。然而,每逢假日回乡,我却总有一种对旅程的畏惧。
从京城乘火车到省城,换乘汽车到县城,再与许多熟悉的面孔挤上唯一一趟开往小镇的班车。而最后从小镇到村子的那段十来里崎岖山路,就只有作“垄上行”了。
7月酷暑的一天,我于晌午时分疲惫地在小镇下了车,肩背手提,作好了“跋涉”的准备。这时,一阵马达声响,一辆黄色车篷的三轮车在我身边放慢了速度。
“大学生,去哪里?”司机笑吟吟探出头来。
“烂泥坳。”我诧异地扶了扶眼镜。
“上车吧,五毛钱送你到家。”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这是一辆出租车。车内坐着几个山里人,叠放在一处的箩筐口袋说明他们是一早出来赶集的。车,在山道上行驶。与北京长安街上的“奔驰”、“奥迪”、“尼桑”们比起来,三轮车显然是出租车家族中的“乡巴佬”。然而,对于家乡这崎岖蜿蜒、动不动来个三四十度陡坡的山道来说,这辆小三轮跑起来,却是那般的轻盈,富有节奏。一处处熟悉的风景闯入我的视野……
一个繁忙的暑假,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走街串巷,我真得感谢这骤然兴起的三轮“的士”。石婆店乡的一位乡长告诉我,近年来,许多农家都花上两三千元购置了这种小三轮。有人专跑货运,搞承包;有人专到车站码头接送客人;也有人客货兼营;小三轮小巧玲珑,山里的车手态度殷勤,跑土路,爬山道,随叫随停,价格又合理。所以小三轮的生意很是红火。这个乡现在几乎每十来家农户就有一辆小三轮。
在我的家乡,山里的婆婆婶子们,许多人活了半辈子,百十里外的县城竟不知是啥样。而如今,一些农家妇女,清早提上一筐山货,出门登上小三轮,直奔县城农贸市场,赚上个十元八块,晌午时分赶回家照样误不了做午饭。
小小三轮车,打破了老区山路上的多年沉寂,充当了老区商品流通的工具,成为老区人交流信息的使者,更是老区人奔向小康的摇钱树。
如今,老区的经济随着奔驰的三轮车转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