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盛会开幕这一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3
第3版(要闻)
专栏:

  盛会开幕这一天……
北京:满城节日气氛
10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上空,高高悬飘的热气球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氛。全校师生昨天刚刚参加建校90周年的庆典,今天又喜迎十四大开幕。外语系学生萧蓉、杨栗兴奋地说,真是双喜临门!
学校广场上,三三两两的师生或拍照,或交谈,他们大多是回校参加校庆的老校友。当年同班、如今天各一方的陈躬林、王亲贤、施心泰、王磊等都毕业于1968年,他们激动地对记者说:24年后重逢,要说的话太多,但大家议论的中心还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我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校马列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王章维说:“党和国家领导非常重视教育,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十四大之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必将更加丰富和完善,教育事业也定会有新的发展。”
鲜花、彩旗装点着车水马龙的长安街,高大建筑物上悬挂着喜迎十四大召开的横幅。西单鸿宾楼前的停车场,不少司机打开车上的收音机,认真地收听从人民大会堂传来的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声。
11时许,记者来到今天通车的西单地铁站,巧遇一位乘客拿着十四大首日封、集邮卡请地铁站的工作人员签名。这位乘客叫王军,是西安铁路局的检修工。他兴奋地说:“十四大今天召开,西单站也在今天通车,真是喜上加喜!十四大后,我们工人阶级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赖仁琼
  石家庄:群众议论风生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招呼。10月12日晚饭刚过,居住在石家庄市楼房和四合院的街坊邻居就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边收看十四大的电视报道,边谈自己的认识——党的十四大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啊!
在师范街一号宿舍3号楼一个普通的居室里,石家庄市桥西区委副书记李景林说:“党的十四大对我国14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上新台阶作出了新的部署。”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的魏紫云对此感慨万千。她说,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党和人民关心我们,我们更应呕心沥血,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跨世纪人才。
在铁路上工作的曹秀青说,搞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铁路是“先行官”。为了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经济发展速度,铁路不少部门和单位重新修订了原来的任务和指标,表示要乘十四大的强劲东风,加倍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像奔腾的列车一样,一日千里,勇往直前。
本报记者 陈国琦
  南昌:真心实意的祝愿
英雄城南昌风和日丽,秋光正好。12日上午9时,在党的十四大隆重开幕的时刻,各大商场家电部柜台上的彩电都对准了中央电视一台,播放着开幕式的盛况。
记者沿着中山路和胜利路走,沿街听到了从电视机和收音机传送出来的江泽民同志的声音。
南昌商场人头攒动。在彩电柜台前,一位来自井冈山地区的同志告诉记者:“十四大的召开,我们期待已久。井冈山是革命老区,但改革开放要勇立新功,沿着十四大指引的方向奔小康。”在商场四楼,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全国百家商业零售企业最佳经济效益奖的总经理李树华正组织100多名党员聆听江泽民的报告。李总激动地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喜事。我们搞企业的,就要甩开膀子大干,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胆开拓市场,为振兴企业,繁荣经济多作贡献。”
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市郊的江西量具刃具厂。老工人、共产党员郑昌湖说:“去年以来,厂里抓经营机制转换,抓市场、抓质量,工厂活了,我们工人连班转,还忙不过来,可心里痛快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好呀,政策对了头,工人有奔头。我们真心实意祝愿党的十四大开成团结、胜利的大会。”
本报记者 余清楚
  河南:农民喜上眉梢
12日上午11时35分,笔者来到了连续5年被上级命名为“双文明村”的河南省汤阴县部落村。一进村,便迎面看到刚刚收看过十四大电视实况转播、欢快喜悦的村民们正三五一群、四五一堆地议论着……
“你看江泽民同志作完报告,胳膊用力一挥,多气派,多来劲!”71岁的农民老汉邢春成激动地说。
村办建材厂厂长、56岁的陈世德接过来说:“刚才江泽民同志说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既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和效益,这对俺们村办企业有很大指导作用。咱要办一个厂成一个厂,既搞得快,又收得多。”这时,女医生张素英说:“咱们村还要按江泽民同志说的那样,加强基层科学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成为新型的农民。” 于保明(附图片)
北京东单路口,行人驻足收听十四大开幕式新闻广播。
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