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敬礼,北大荒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敬礼,北大荒人
新华社记者 蒋耀波 贾永
荒原上的功勋簿
今日的北大荒,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农场群。金秋时节,一望无垠的平展田野一片丰收景象。据介绍,占黑龙江全省面积1/4的北大荒垦区已有机械化农场102个,耕地面积将近全国农垦的一半。从百头骡马和十几台破旧的拖拉机开始,农用机械总动力发展到近222万千瓦,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分别超过2万台和1万台,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90%。到1991年,垦区累计生产粮豆700多亿公斤,交售粮豆近400亿公斤。出口大豆占全国总量的45%。黑龙江省的领导曾形象地说:“黑龙江城市人口吃的白面馒头,两个当中就有一个出自北大荒。”
从1980年起,垦区创造了高于原苏联、东欧以至日本等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直接农业工人平均每人年生产粮1.2万公斤。同时,一个多功能、外向型的经济态势业已形成。最近10年,垦区出口商品总值超过30亿元。
北大荒人为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虽可以用数字统计,但是,从荒原到粮仓,10万官兵为这一页历史辉煌所付出的沉重与艰辛却是难以历数的。
世纪性征服
当10万官兵分兵百路挥师北上之前,当时的农垦部长王震将军麾下担负勘察任务的铁道兵一部已经开始了艰难的挺进。
人们依然记得勘探队伍中那位身经百战的老团长。当他带队在没膝的雪原中跋涉了半个多月,并再一次击退狼群进攻之后,疲劳袭来,几个人同时陷进了雪窟。老团长顺势从怀里掏出块木牌子,插在了雪地上。上面标的是一颗红星和两个红字:场部。
谈及创业的峥嵘岁月,“老垦荒”们激动中充满了沉重:
“在一个不足15平方米的小茅屋里,住了26个人,就那么点空间,还支着两口做饭锅。晚上睡觉,侧着身子才能挤下。
“到达八五○农场三分场四队的官兵那么多,只有几间破草房,一对对夫妻不得不挨住在一个通炕上。大冷天,挂着蚊帐,每个蚊帐住一对。“春天开化,车马不通,人们用裤子扎上裤脚去背粮食,背盐,泅水过河,一个来回就是70公里。
“八五六农场农机具不足,转业官兵就用人拉犁杖,拉圆盘耙,拉播种机。”……
1985年夏,又一次来到北大荒的王震将军在一处坟墓前,深深地鞠躬3次,泪水满腮。墓中是他的战友黄振荣。这位在长征中就和将军结下深情厚谊的副师长,第一个跟随王震来北大荒。王震曾动情地对他说:“看样子,你死也得死在这里了。别忘了在南泥湾,你我就注定了为中国的农垦事业去奋斗,去献身。”
黄振荣把战火中留下来的生命永远融进了黑土地——为了踏荒,他的10个脚趾甲冻掉了9个。
然而,令将军悲痛的是,把生命融入荒原的并不止一个黄振荣。
据统计,已有近4000名转业官兵埋骨荒原了。这里的每一座坟茔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都记录着一段永不消逝的青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拓荒者,无论死去的还是活着的,他们都青春无愧。因为他们不但征服了荒原,而且托起草原上不落的太阳。
永存的是精神
凡是开拓者留下足迹的地方,注定有卓越的精神之光在闪烁。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面对荒原,10万转业官兵所袒露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记者被告知,北大荒尚健在的7万多官兵如今大都已年过花甲,其中,残废军人1500多名。他们转业时下调了两级工资,30多年许多人一级工资也没长,但他们从无怨言,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雁窝岛,诞生电影《北大荒人》的地方。34年前,罗荣海等3名烈士就是为开发这片沼泽地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当时罗的妻子刚刚怀孕。17年后,烈士的儿子——从未见过父亲的罗进又握起了父亲留下的带血的镐头,肩负起了父亲的未竟事业。
周玉玲两岁时跟随她的军人爸爸来到荒原。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省城哈尔滨的机会,又回北大荒来。她说:“作为北大荒拓荒者的儿女,我们的事业在这里!”
几乎所有转业军人的后代都像罗进和周玉玲一样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早已超越了父辈,但他们对北大荒的挚爱和真情却和父辈同样执著深沉。
金秋时节,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亲切会见带着喜悦进京的北大荒文艺汇报慰问团。望着两代人同样炽热而又坚毅的目光,将军动情地说:“你们是艰苦卓绝的创业者”。他正正军帽,庄严地举起右手,“向你们——艰苦奋斗的典型敬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