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乡巴佬”的眼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3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乡巴佬”的眼光
程秋生
多少年来,人们以职业而定的习惯称呼,往往是工人、农人、军人、商人、文化人等等。而以居住地域区分,又称城里人、乡下人。对于乡下人,北方的轻蔑称呼为“土包子”、“修地球的”,南方则叫“乡巴佬”、“阿乡”。势利的城里人总嫌他们土里土气,邋邋遢遢。
当然,这是旧时代的痕迹,历史的遗风。闰土们的后代的后代,绝不会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对城里人在“迅哥儿”和“老爷”之间再选择“老爷”这个称呼了。连“阿拉上海人”也对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新农民连连赞叹,钦而佩之。
山,还是那么一座山,水,还是那么一泓水,土,还是那么一方土,而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缘何能出现如此这般的变化?说到底,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农民的思想解放快,农民的脑筋换得早,“穷则思变”确实在起作用。那些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亿元村,不都是解放思想、敢换脑筋的明证么?不过,他们在总结自己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时,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得人才者得天下”这一条了。于是,他们“修大路,引大财”,“招贤才,建宝库”。一位农民企业家逢人便说:“没有人才不得了,有了人才了不得”。看来,他们知道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善于发挥知识分子的才能和专长。苏南一位乡党委书记宁可暂时不建办公大楼,先投资巨款,建造起漂漂亮亮的人才楼,给每位知识分子提供97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一套,为他们在科研、进修、出国考察等方面创造诸多便利条件。
这就是“乡巴佬”的眼光,“乡巴佬”的远见。“只缘身在此山中”才“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或许是人才济济的科研单位、中大型企业不能释放知识分子能量的一个原因。正由于世世代代的“乡巴佬”吃尽了没有文化,知识贫乏的苦头,他们才大彻大悟,猛一惊醒,像觅宝似地广招人才,尊重知识,并全心全意地为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当今在中国的广大乡村,见到的是一副副意气风发的面孔,一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他们的双眸透射出深邃的亮光,这亮光跳出狭窄的本乡本土射向世界,射向未来。他们最先实践党提出来的改革开放政策,最先获得实惠。因此,“乡巴佬”的眼光不乏真知灼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