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十四年我国上了三个大台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4
第1版(要闻)
专栏:

历史性的跨越
——改革开放十四年我国上了三个大台阶
本报记者 王学孝
改革开放的14年,是中国史册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是继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有如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人民共和国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
于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在屈指可数的短暂岁月中发生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性巨变。其突出特征,正如江泽民同志向十四大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农业连年丰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2.2%的工业发展速度,大企业集团的相继建立,从农村到城市——
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
如同第一次解放生产力的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一样,第二次解放生产力的中国改革大业,也是从农村起步的。
14年前,饥肠辘辘的安徽凤阳县农民为求温饱,率先冲破“一大二公”的禁锢,搞起了“大包干”。这一勇敢和智慧的行动,圆了他们多少年企盼的温饱梦。党中央不失时机地将他们的伟大创举推向全国。于是,“大包干”带来了全国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
仅仅用了3年时间,停滞已久的粮棉油纪录,就被8亿农民刷新了。1984年,我国粮食首次突破4亿吨,比1978年增加逾亿吨;棉花625.8万吨,是1980年的2.3倍;油料达1191万吨,增长54%。凤阳所在的安徽滁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4亿元提高到1991年的48亿元,增长了2.44倍。
雨后春笋般的乡镇企业,体现出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它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老路子,使农业剩余劳动力靠自我发展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也是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必由之路。1991年,乡镇企业创产值826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162亿元,都比1978年翻了四番。如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乡镇企业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亿万农民不再依附于土地而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历史性变化。他们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而且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深刻地改变着自己。
改革开放的大潮在80年代也汹涌澎湃地闯进了城市,企业扩大自主权,商品流通也在开拓新的渠道。不过几度春秋,全国各地便打破封闭,城门大开,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形成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将我国经济推进到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
工业经济的腾飞,超出许多中外经济学家的预想。199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8248亿元,比1978年的4237亿元翻了两番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2%。
钢铁,到1991年已经突破了7000万吨;原煤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座座电站拔地而起,14年中发电量增加了2.7倍;在最困难最不方便的地区,铁路工程正在穿山越岭加紧施工;高速公路从南到北一条接一条地出现;新的油田相继发现和投入生产;国家重点工程的兴建和投产已经和正在为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增添后劲;以首都钢铁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骨干国有企业也在改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令人特别瞩目的是,改革和开放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四个经济特区和一系列的开发区、开放地带与开放城市。它们以崭新的观念、超常的速度、独特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我国经济起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的功效就是这么神奇。它不仅感奋了创造奇迹的中国人民,也令世界各国人士慨叹:中国这14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远远超过前30年,也为世界各国所少见。
事物在对比中显现其差异。英国、美国、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使人均产出增长一倍分别用了58年、47年和34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联合国秘书长发表的最新报告指出,“在世界经济仍然蹒跚徘徊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却强劲增长。”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年初南巡谈话,将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推向高潮。大思路、大视角、大改革、大开放,举国上下忙建设,万众同心图振兴——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形势。
衣食住行用,林林总总,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从温饱型向小康迈进——
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的14年,是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中国穷了几千年,没有一个政府能成功地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然而,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十几年,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其中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富裕起来。连西方的政治家们也惊呼: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仅以人均收入而论,199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570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710元,比1978年提高4.3倍。而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农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递增不过3到4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人均21元增长为1991年的786元。
衣、食、住、行、用,人类生活五要素林林总总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
民以食为天。十几年前,城里人早餐大多是稀饭、馒头加咸菜,或者豆浆加油条。如今牛奶、鸡蛋加面包,已不新鲜。五六十年代,餐桌上有碗肥肉,就叫改善生活。现在,里脊、排骨家常菜,银耳、香菇也进入寻常百姓家。过去人们为买一斤豆腐或鸡蛋要凭票排队,如今到城乡市场去,满目鲜活,随意挑拣,各类食品数不胜数,各地特产美不胜收。
服装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十几年前,无论城乡,也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单调的“蓝灰黑”。如今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缤纷。西装、套裙、风衣、牛仔系列,长短交叉,千变万化。西服热、羽绒服热、夹克热、裙裤热此伏彼起。
人民生活的需求推动了我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由1978年的2.4公斤增长到1991年的4.1公斤,全国已拥有服装企业3万多家,服装产量由1978年的6.7亿件跃为1991年的55亿件,人均5件新衣。近年建立起来的130多家服装研究所,年设计花色品种达10万种之多。
住房是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千万座高楼拔地而起,陋街窄巷棚户区变成了楼群林立住宅区,荒郊野地崛起一座座新的小城镇。1978年至1991年,全国用于城镇住宅建设的投资总额上万亿元,竣工面积为建国以来前30年的一倍多,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1991年的7.1平方米。十几年间,全国建成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就有2500多个,总建筑面积约1.7亿多平方米。
农村住宅的变化更大。1978年至1991年,全国新建农村住宅80亿平方米,相当于前30年建房总量的2倍多。全国约有近半的农户迁入新居。“50年代盖草房,60年代盖土房,70年代盖砖瓦房,80年代盖楼房,90年代盖小洋房。”这首民谣是农村建房的真实写照。当然,住一幢幢“小洋房”的还不多,但农村盖新房的热潮一浪又一浪。“安得广厦千万间”已从往昔的希冀与咏叹变为今日的现实。
我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如今全国自行车拥有量达到4.1亿辆,平均每个家庭有两辆。在经济发达的一些城镇,摩托车已经开始取代自行车,私人汽车已非稀罕之物。据统计,全国现有私人汽车70万辆。
中国人的用也发生了质的飞跃。1978年,国家统计局公报中还没有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轻工产品,只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而到1991年,电视机产量达2622万部,录音机近3000万部,照相机473万部,洗衣机683万部,电冰箱476万部。目前全国拥有电视机1.3亿多部,这意味着全国1/2的家庭有了电视机。
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14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上了一个小台阶,也不是上了一个中台阶,而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中国变化之大,有目共睹。公正的西方政治家和记者做出了如下的评价:“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随着经济改革产生效果,中国11亿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过去10年中,中国的生产与消费取得了超常的发展,中国人民广泛享受到了这种繁荣。”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比重和位次大幅度提高和上升,10年间综合国力由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6位——
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当今世界通常用“综合国力”来评估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众多中外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发展的评估是:综合国力已由1980年的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6位。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尺度。我国由第10位上升到第8位,是1962年到1980年,共用了18年的时间。而今,我们又向上跃进了两位,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毫无疑问,这巨大的推动力来自改革开放。
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1979—199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6%,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韩国。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197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人均产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则接近或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所谓综合国力或称国力,从广义上说,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以及影响力的合力,包括人口、领土、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文教力、国防力、政治力和外交力等要素。
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在万众一心,加快步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党的路线和我国的制度显示出我国综合国力中独特的“协同”优势,从而使我国人力、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等得到较好的发挥和逐步增加,在实现国家重大发展目标、应付突发事件、战胜较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在特有的条件下,在工业化进程滞后他人数十年的情况下,在不长时间内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其产值迅速跃居世界第三位;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能够集中优势,使两弹起爆,卫星上天,从而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工业的实力与水平;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我国在生物工程、农业科学、高能物理、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正是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一个在大地震中化为废墟的城市唐山在十几年里重新崛起;正是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1990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正是依靠我们的综合国力,1991年我国经受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战胜了灾害,保持了社会稳定,发展了经济。此外,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即将上马,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夺冠水平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前面已经讲到的这14年中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所完成的一系列重大项目。这一切,都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证明。
14年不寻常。我们欣喜地回顾这辉煌的14年所取得的成就,但绝不满足。中国人民将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在今后的年月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