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人生难忘少年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4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生难忘少年时
高南佳
当这座铜像在校园里塑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已离开母校。树人堂依旧耸立,阳光下,依稀可见几十年岁月的风尘,绿树依旧葱茏,草地依然青翠,展示着青春展示着活力。
朱自清先生,便在这片青春的校园里,向你投来关切的一瞥。严肃而不冷峻,温和绝不柔弱,一如他的为人,心平气和、平正通达。
是从这所学校——江苏省扬州中学,朱自清开始踏上他的人生之旅。而今,时光的脚步匆匆,朱先生已离我们远去,走过90年生命历程,尘世的沧桑,菁菁校园,依然不改当日的情怀。
“正直向上,热于求知”。当今天的学生揣着他们的青春梦想,遨游于知识的殿堂,他们可曾知晓,也是这真挚灼人的八个字,指点着朱自清先生一生的道路。
15岁那年,朱自清进入当时称作江苏省立第八中学的扬州中学读书。少年的朱自清,身段矮胖,头大如斗,说话幽默,喜看说部书,自命文学家。毕业后获得品学兼优奖状,考取北大预科。
一生飘零,一生寻觅。朱自清从一个优秀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尽职的教师,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因胃病而死,却饿死也不吃“美援”面粉。坎坎坷坷的一生,写满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灵魂的执著与坚韧。
如今,岁月变更,时光流转,朱自清先生又重新走回他少年时读书的校园。他的身边,来来去去是一个个健壮活泼的新时代的少年,他们,不会再有他的忧患,他的苦难,他的彷徨,他的挣扎……先生,你是否会因此而感到欣慰?
九十年。从始于清代的仪董学堂,到今天负有盛名的扬州中学。90年风风雨雨,90年寻寻觅觅。校园里的青草地,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只有树人堂,一如以往,安详地在风雨中挺立。迎来一批批不谙人事的少年,送走一个个“刚健质实”的学子,陪伴那些修养深厚、教导有方的老师们,挥洒青春,挥洒热情。
校园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耕耘和收获从不分离。在这片土地上,走过朱自清,也留下那么多平凡或不平凡的足迹。
江泽民总书记为母校九十诞辰写来了题词:“怀念前贤,激励后昆;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他是扬州中学1944届毕业生,在离开母校40多年后,江总书记遇见扬州中学的教师,还真诚地嘱咐她:“向母校师生问好!”他从扬中踏入上海交大继续学习,他的老师朱杨华先生,也是当年扬州中学的学生。朱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开拓了“电讯网络”、“水声工程”等学科领域,还培养出杨振宁、张维、马大猷等一批卓越的科学家。
树人堂前,人生的春天是这般美丽。关于青春的记忆,也不会轻易凋谢。
扬州中学为高等学府、高科技输送了多少优秀人才,如今已很难计数。但人们知道,光1917届至1946届的扬州中学毕业生中,就涌现出2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两位联合国副秘书长。
那些远在海外的扬中校友们,也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母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鸿雁传书寄托着浓浓思乡之情。海峡对岸的校友们还专门成立了“扬中校友会”,出版了画册、专辑、通讯录。眷恋与牵挂天长地久。
10月17日,扬州中学将迎来她九十周年的庆典。金秋时节,花香更浓,月色更清。
当秋风吹来成熟的气息,和着少年时代熟悉的旋律,青春的歌声将再度响起。在经历过人生的痛苦,战胜了命运之艰难之后,对少年时代的回味,便会像陈酒一般香醇、浓烈、缠绵。
愿美丽的扬中校园,永远是春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