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桥头漫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4
第8版(副刊)
专栏:

桥头漫笔
  毕胜
广东东莞市桥头镇,近年里声誉鹊起,成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卫星镇。今夏应邀往桥头小住一日,走马观花,颇有所感。
桥头的发展乘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东风,也应了南中国商品经济繁荣的大势。桥头镇方圆不过五十多公里,人口不足三万,经济发展却是疾速的,用桥头人的话说是提前十年进入小康。桥头的工业总产值每年成倍的翻番,十年内达59倍。昔日贫穷山村被称为“东莞的西伯利亚”,如今是高楼次第林立,大道四通八达,工业区星罗棋布……“三资”、“合资”、“内联”等企业达200多家,全镇建立工业区28个,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农科园以及产值上亿元的“月亮工程”,显示了桥头镇“农工贸结合,工商业并举”的发展方向。今年7月1日,桥头人定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为自己的“镇日”,投资7500万元的十项基础工程(体育中心、医院、莲湖渡假村、商会俱乐部、中心小学、BP机台、金桥大酒店、第二水泥厂、镇府大楼、老年人活动中心)全面竣工。桥头迎来八方宾客,改善投资环境,向人们展示出工业卫星镇的现代风采。
漫步在桥头镇,探访桥头著名的“十大工程”,你忘记了这是在穷乡僻壤上建成的现代小镇。你不能不惊异创业者们的辉煌业绩。仅就桥头体育中心来说,这里有十米跳台,有标准的游泳池,有射击场、旱冰场以及各类球场等。而外商休息的商会俱乐部,西式的建筑,高雅富丽的室内陈设,更显示出桥头人的不俗眼光。
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了桥头人讴歌新生活的创作热情,文艺创作在桥头也开展得红火。业余作者莫树材写诗写小说,他写的《桥头风物志》,从新旧对比中反映桥头沧桑历史和建设新貌。年过古稀的莫全“老秀才”也拿起笔在市报上讴歌“桥头巨变”。各企业、区、乡注重文化场所、图书馆的建设,形成了可观的文化网络。
桥头人崇尚大手笔。镇党委书记莫浩棠以开拓精神、开放眼光、开阔的胸怀来表述现代化建设者的素质。十年里桥头镇“外引资本,内聘人才”、筑巢引凤,招纳贤能,经历了由小农意识到现代眼光的转变。如今日商、台商纷纷投资建厂,内地重庆、广西、湖南专业技术人才数十人应聘在医院、学校工作。莫浩棠认为,桥头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而这又是实现四化的关键。因此,桥头人将建成大规模的培训中心,让人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有“配套工程”。
一位作家用“跨越世纪的桥头”来激励和褒扬桥头,颇令人遐思。作为通向未来、连接历史的小小乡镇,桥头是中国农业大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普通典型。她背负着传统农业文化,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中,走向新的纪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