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为何“不吃土”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短论

  为何“不吃土”了
  白欢龙
记得当年有一次在农村锄地,某书生的锄头“不吃土”了(即锄头刃切不进土里去)。他停下来研究着:先是怀疑那锄把的长度,继而又想调整那锄钩的角度。此时,一老农顺手扔来一块瓦片:“老弟,快刮一刮那锄板上的泥就好了。”一试,果然灵。
而今眼下,咱们的文艺也有些“不吃土”了。
某省剧团下乡演戏,村里包场让乡亲们白看,观众常不足百人。而同一时间,该村某户办喜事,却吸引去了上千人。欲解释这一尴尬现象吗?请看老农的“瓦片”理论:“你们剧团演的这个,别看是刚得了什么奖的,可俺庄稼人不稀罕。唉,幸亏你们是国营,要是乡镇的,早塌架了。”
不错,是该“塌一塌架”了,这不仅是指剧团,不仅是指戏曲,而是指我们文艺的方方面面。我们文艺的“不吃土”现象已越来越严重了。
自从我们的不少文艺家集中于都市,汇聚于沙龙之后,已渐渐淡忘了九亿农民,也淡忘了仍带着农民习惯的上亿市民。多年来,剧场里评了那么多奖,而农民津津乐道的仍是《杨三姐告状》、《墙头记》等。我们的小说,成绩可谓斐然,又有哪一部能抗衡那拥有上亿听众的刘兰芳的评书呢?赵本山现象,二人转的复兴,《故事会》杂志的畅销……这一切还需解释吗?当今,安居乐业的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各种易读易懂、轻松活泼的通俗文艺,用以去占据那赌场,去更替那复燃的封建迷信习俗,去取代山里人那来自生儿育女的唯一乐趣。
记得数年前,一位领导同志曾对天津文艺界讲过:“……高雅也好,通俗也好,把咱八百万天津人哄乐了就行。”这标准看似不高,要达到,还真得下些苦功夫哩!
对于理论上的雅俗之争,不妨接着争下去。广大文艺作家们,倒是应该先拾起老乡扔过来的瓦片,刮刮锄板上的硬泥,让它吃进土去。快拉动锄把,松一松板结了的文艺土壤吧!
(作者单位: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