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深圳文艺繁荣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深圳文艺繁荣的思考
闻毅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以其经济神速发展引人注目,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多年来一直悄然行进,进入九十年代后,便大步走向繁荣,其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文艺名优产品相继在全国引起反响,以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现实品格赢得口碑。
继去年《你好!太平洋》、《联手警探》两部电影获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深圳人》(上部十集)、《鸿雁传情》两部电视剧获中国电视“飞天奖”,今年又有深圳与内地合作制作的《过年》电影获“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该片去年获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和评委会特别奖),《侯门之女》、《北洋水师》、《未有终点的跑道》三部电视剧获“飞天奖”。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获全国报告文学奖。
深圳的文艺精品是以电视政论片《世纪行——四项基本原则纵横谈》为始作俑者,由市委宣传部主持拍摄,在中央电视台等全国160多家电视台播映,被认为是一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好教材。《世纪行》一炮打响,使深圳宣传文化部门意识到,文艺工作在抓普及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抓提高上,应该扶持、鼓励文艺创作佳作精品,出名优产品,用高质量的艺术产品来为开放改革鸣锣开道,为不断完善特区文化形象,为社会主义文艺扩展覆盖面、增强感染力。
从深圳文艺工作抓繁荣的经验上看,首先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文艺的重视和支持,为名优文艺产品的创作、生产和问世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小平同志南巡深圳,作出了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指示。文艺界在新的形势下该怎么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广慧答《深圳作家》报记者问的文章《文艺要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反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火热生活》,市委书记李灏在全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出贡献》,表明市委领导抓文艺工作的决心,另外市委市政府并对在全国获奖的影视作品颁发嘉奖令。
其次是集中力量,组织文艺力作和精品的生产。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起来,集中力量抓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就像经济部门集中人、财、物抓名优产品一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单靠个体的能力和条件,很难在短期内拿出全景式反映特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重头作品。深圳文艺领导部门合理地集中优秀的创编人才,并借助全国文化艺术力量,在财力、物力及信息搜集等方面予以保证,发挥群体优势,《你好!太平洋》、《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等获奖作品,就是这样集中力量抓出来的。每年年初和年终,深圳市还搞“名优文艺产品”的规划会与“订货会”,尊重艺术规律,大胆创新,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组织“名优文艺产品”的生产。
再次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藏艺于民,共建共享文艺繁荣。文化与企业联姻,既开展征文、赛歌、比舞等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又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如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经常与内地电影制片厂合作,拍出《过年》、《离婚合同》、《找乐》等电影故事片精品。深圳电视台组织“大鹏奖电视片展播”,仅用10个月时间,利用全市的电视艺术和技术资源,推出《鸿雁传情》、《都市背影》等5部电视剧、19部专题片和2部电视散文片。还有就是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文艺体制改革,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实行扶持政策,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如对专业作家实行聘任制改革,使专业作家纷纷下基层深入生活,在改革洪流中寻找创作源泉。
深圳文艺之所以日趋繁荣,离不开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主体素质的提高,他们幸运自己置身于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不断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深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火热生活,既没有咀嚼一己之悲欢,也不醉心于杯水之风波,而是以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和时代使命感,密切地关注现实生活前进的脉搏,不断提高艺术修养,以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来参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