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生活:唯一的美学法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生活:唯一的美学法则
康凯
《陈昌本中短篇小说集》,无论是描绘童年时代的故乡生活图卷,还是塑造作家长期生活、工作过的地区的农村人物形象,都显示出对于现实生活由浅入深、挖掘底蕴的洞察力。
细读这本作家以往创作的自选集,收入其中的作品有着十分明显的阶段性与阶梯性。大体可以“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以短篇小说《管婶》、《柱子兄弟》等四篇为代表;“文革”结束后的前十年为一阶段,作品以中篇小说《黄大山与白菊花》、《不眠夜》等三篇和短篇小说《“花脚王”开棺》、《“魏招呼”挡驾》、《秃嘴的铁唤头》等十数篇为代表;另一阶段以《花海》系列的六篇中篇小说为标志,这几篇作品是作家最近几年的笔耕硕果。阅读这几个阶段的作品,宛若登梯,可以明显地感觉出作家的创作正在步步登高。
昌本同志是善于从农村现实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刻画农村各色人物的能手。短篇小说《“花脚王”开棺》《“魏招呼”挡驾》等篇,描写了“文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明显变化。这个变化既直接表现在挂掌匠王大力、社员代表魏老忠从农村中“左”的方针政策束缚下解脱出来的由衷喜悦和处置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心态,也间接地显露在县社工副业局局长程云、公社书记耿心刚对自己过去工作中错误的深刻反省与实际改正上。《没有记号的标志》、《苦涩的水》等篇,是直接表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县社干部思想认识与工作作风的演化过程的。《没有记号的标志》这篇作品充分表现出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艰苦历程,改换作风不啻为一场革命,绝非轻而易举。中篇小说《不眠夜》,既着力刻画出了县委书记李满地在一次深入农村推广“套种三收”的切身体验和所受到的启示教育——具体而又实际地感受到了否定自己、改造思想的不易,也写出了实事求是地执行农村阶级政策之后所调动起来的巨大生产积极性。读着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形象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其他如乡村教师、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理发匠乃至地富子弟等人的形象,在作家的笔下,也大多闪烁着改革开放后农村新生活的光辉。
在作家笔下最见光彩的是那一组描写作家童年时代家乡胶州湾生活的系列小说《花海》。这组作品就是作家对于儿时家乡生活真情的流露。作品中的“我”的爷爷、老娘、四娘、三姨以及阴世“爹”等人物形象,无论是爷爷的跻身于商品经济行列,不甘心土里刨食而与人合伙经营印画业的萌动与惨败,无论是老娘的迟到爱情被封建礼教和现实环境所彻底扼杀,还是四娘以及阴世“爹”在情爱和家庭生活方面的悲剧,都有着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读后不能不令人为其抛洒一掬同情之泪。
昌本同志善于运用来自生活的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八仙图》(《花海》系列小说之一)中爷爷鲁太喜在骡马市上与卖骡人的那段对话,就十分精采传神。通过这段对话,作家未加别的细致勾勒,就把鲁太喜的聪慧狡黠与工于算计,卖骡人的精明和穷于应对,以及前者最终棋胜一筹都惟妙惟肖地跃然于纸上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