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邓朴方在联合国答中外记者问时说中国对残疾人实行康复扶贫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5
第7版(国际)
专栏:

邓朴方在联合国答中外记者问时说
中国对残疾人实行康复扶贫政策
本报联合国10月12日电记者何洪泽报道:正在这里参加联大关于残疾人问题特别全会的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今天接受了联合国新闻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当地侨报记者的联合采访,就中国残疾人现状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在联合国残疾人10年中,中国残联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残疾人事业有其特色,即从中国现有经济文化基础上做起,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同时改善残疾人状况。残联成立以来主要是根据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做了些事。1987年做了150万人的抽样调查;建立并完善了基层的残联组织;建立各级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和两个国家计划,即《残疾人5年工作纲要》和《残疾人3项康复工作方案》:对社会开展“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以及对残疾人开展“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教育等。同时制定了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问:中国残疾人当前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残联和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答:中国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与各国残疾人相同,主要是残疾人教育普及率低;残疾人劳动就业受限制,处于不利地位;受经济水平限制,福利水平不高,对残疾人救济补助面不广,标准低,多数残疾人缺少必要的康复治疗手段等。这几年采取措施,召开了两次全国特教大会,把残疾人教育纳入全国9年义务教育,特教学校每年增长20%,达到900所,普通学校设特教班,在校残疾学生每年增长30%,并开展职业教育,建立了4万多个福利工厂,有65万人就业,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厂矿按比例接受残疾人,我们已经在上海、江苏试点,效果很好。
问:中国残疾人事业起步晚、起点低,至今仍较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平等的社会。但五六十年代主要是解决全国温饱问题,残疾人与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问题不尖锐。直到改革开放后,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残疾人落后的问题就提出来了。世界其他国家也一样,要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残疾人问题才显得突出,也有能力解决。现在我们还受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还较落后。
问:中国残联制定的5年工作纲要主要内容是什么?经费如何筹集,有无保证?
答:5年纲要主要规定为60万名盲人复明,做22万例小儿麻痹手术,建立600个聋耳听力语言训练中心,实际已做了7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和25万例小儿麻痹手术,有2万聋儿已能说话。我们主要采取一方面治病,一方面给予生产资料和劳动技术的支持,“康复扶贫”,每年发放1亿元人民币贷款使残疾人一步步脱贫。到2000年要解决全国残疾人的温饱问题。
问:中国残联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联合国与中国残联有哪些合作项目,社会效果如何?
答:我们在1988年与联合国社会发展与人道主义事务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交流信息,派出残疾人艺术团出访欧洲,纪念联合国残疾人10年,还参加联合国专家会议,参与标准规则起草工作,举行了北京专家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我们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等也进行了合作。在双边合作方面,我们已经与几十个国家的100多个残疾人组织、慈善团体建立了联系,参加了世界盲联、世界聋联、弱智人联盟等国际组织,与40多个组织开展了50多个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都很成功。我们希望联合国加强在社会发展事务,特别是残疾人事务方面的作用,讲人权和人道主义,最优先的项目首先应是残疾人事业,因为他们比任何人更困难。(附图片)
图为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第四十七届联大残疾人特别全会上发言。
刘心宁摄(新华社稿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