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跨世纪一代新人在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6
第1版(要闻)
专栏:

跨世纪一代新人在成长
本报记者 尹品端 陈维伟 袁建达
站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高高的台阶上,望着阔步走来的1900多名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人们可以看到21世纪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同志35年前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说的话,赠给今日党的十四大代表,尤其是中青年代表,同样贴切相宜。在这1989名代表中,55岁以下的有1171人,占代表总数的58.9%;45岁以下的290人,占代表总数的14.58%;而他们之中,将有一批人被选进新的中央委员会。党代表的年轻化、党中央领导层的年轻化,是各级干部年轻化的一个缩影和标志,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伟大的战略决策
人民大会堂里,党徽耀眼,鲜花芬芳。江泽民同志在阵阵掌声中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全体代表作报告。他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党强调必须以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实现”,引起了代表们的共鸣。14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党的组织路线的正确决策和有效实施分不开的。
会议期间,记者访问了党的十四大代表、中央组织部部长吕枫,他满怀激情地介绍了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的决策过程和实施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深谋远虑,及时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培养和选拔接班人问题。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已经确定,现在的问题是组织路线问题;解决组织路线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他还讲,这是决定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陈云同志也指出,要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这样,可以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方面是经济建设的重大任务需要大量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去承担,一方面当时的干部状况又很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能适应我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1981年,党中央确定了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党的十二大将这一方针写入党章,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是党的干部路线、干部标准和新时期干部工作的高度概括。按照这一方针调整班子,选拔干部,使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真正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使党的正确路线得到贯彻执行。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悠久斗争历史的大党。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斗历程,党在自己的队伍中聚集了大量的久经考验的老干部。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陆续回到了领导岗位,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老同志的年事已高,难以适应繁重工作的需要。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秩序、有步骤地实行新老干部的正常交替,就成为当时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十二大把这个问题作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领导体制的主要内容写进了党章。
在中央的重大决策面前,一大批身经百战、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累累功勋的老同志表现出令人敬佩的高风亮节。为了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保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连续性,保持党的领导的稳定性,我们的老同志为党的事业着想,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高高兴兴、满腔热情地欢迎和支持资历较浅、年纪较轻的优秀干部担负主要领导职务,同时自己率先垂范,退出主要领导岗位。
现在,全国共有656万名老干部办理了退(离)休手续。
大批老干部退出领导岗位,腾出了位置,为大批中青年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创造了条件。新老干部正常交替与合作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推进机构改革,改善领导班子结构
为了实现领导班子的“四化”,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从1981年底,开始了改革领导班子结构的工作。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率先进行了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调整,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82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省、区、市机构改革指导小组,同各地党委一起,经过艰苦努力,在省级党政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过机构改革,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大幅度减少了领导职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所占比重大大提高,领导成员的平均年龄明显下降。据统计,省委正副书记、常委,由1982年的494人减少到1985年的331人,减少了33%;正副省(市)长由1982年的349人,减少到1985年的180人,减少了48.4%。省委正副书记、常委平均年龄由1982年的61.9岁下降到1985年的53.2岁,下降了8.7岁;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由1982年的占6.3%,上升到1985年的29.3%;正副省(市)长平均年龄由1982年的62.2岁,下降到1985年的53.8岁,下降了8.4岁,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由1982年的6.3%上升到1985年的23.4%。从此,领导班子过去那种职数偏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较好地适应了“四化”建设的需要。
党中央在改善各地区、各部门领导班子结构的同时,也注意加快中央领导核心年轻化的进程。
党的十二大,开始了党中央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和合作。党的十三大,中央领导层进一步加快了年轻化的步伐。十三届中委、候补中委平均年龄为55.6岁,比十二届下降了3.5岁。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09人,占73.3%,比十二届增长了37.9%。
加速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培养造就合格的接班人
1983年9月,中共中央同意并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以改革的精神加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的工作报告,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搞好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是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也是组织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报告提出,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要尽快制定进一步改革领导班子结构的规划,大胆放手地选拔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抓紧干部培训工作。同年10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领导班子“四化”建设的八年规划》。这个规划,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措施作出了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后,按照《规划》的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对各级领导班子先后作了几次比较大的调整,一大批素质好、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据统计,1983年至1991年间,共有26.6万名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县(处)级以上领导岗位。其中,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的521人,担任地(局)级领导职务的2.2万人,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24.4万人。提拔的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4.3%,45岁以下的占52.3%。
“四化”方针的贯彻和八年规划的落实,使我国干部队伍面貌一新,中青年干部的数量逐年增加。据1991年底统计,在干部队伍中,45岁以下的干部占70%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占43%,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的干部梯形年龄结构已基本形成,使中青年干部的选拔使用,有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为了做好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工作,为各级领导班子调整源源不断地提供大批优秀人才,在县以上各级建立了后备干部制度。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一再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培养接班人,并于去年专门作出了《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今年初,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强调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江泽民同志在这次大会的报告中又一次指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希望之所在 伟业之中坚
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造就了一代大有作为的领导骨干。随着“四化”方针的贯彻落实,我国干部队伍蓬勃发展。形势喜人、鼓舞人!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与老同志亲密合作,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壮观的活剧,赢得了党和人民的称赞。
新一代中青年干部都是在党的培养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新一代中青年干部事业心强,思想解放,勇于开拓,奋力拚搏;他们敢想、敢闯、敢干,绝大多数都能开创工作新局面,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很快就能使其面貌一新;他们奉献精神强,不畏艰苦,乐于拚搏,夜以继日,一心扑在事业上;他们知识广博,眼界开阔,刻苦好学,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能够学会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业务和本领。
“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大批中青年干部,不仅在90年代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而且有的还将成为“跨世纪”的人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到那时,他们又将成为21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新老交替的“人梯”。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为了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需要有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对此,我们满怀深情,充满信心,就像每天早晨迎接初升的朝阳那样,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取得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