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之路——浅析广东乡镇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6
第5版(理论)
专栏: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之路
——浅析广东乡镇企业
广东省乡镇企业局局长黄柱良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广东省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乡镇企业总收入从1980年(下同)的43.24亿元增至1991年的1008亿多元;农村人均占有从925元增至2143元,增长1.19倍;总产值从43.24亿元增至928.48亿元,以平均每年递增30.4%的速度向前发展,占全省社会总产值从9.75%上升到25.7%,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从23.26%提高到62.27%。正如日本《经济新闻》刊登的“中国农村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一文中所谈的,“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可以看成是在中国各地出现的一次平静的产业革命,它使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迅速变化。”同时,我省广大农村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的产业革命,使农村经济结构起了质的变化,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变为以农业为基础、乡镇企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省发展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开创了城乡结合发展工业的新路子。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全国的工业化,光靠城市工业的发展是办不到的。必须把八亿农民也“化”进去,必须把农村这一大块“化”进去,也就是必须通过发展乡镇工业才能加快整个工业化的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现农村工业化之日就是实现全国工业化之时。在“以发展集体企业为主,以工业为主,以外向型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我省乡镇工业已有长足的发展。工业产值已从1980年的31.21亿元,发展到1991年的679.28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3.16%,平均每年递增30.1%。更可贵的是已形成了近400亿元的固定资产,引进了120多万台(套)的先进设备,拥有省级以上的先进工业企业410家,并逐步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现拥有1000万元产值以上的企业767家,超亿元产值的企业29家,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外向型企业500多家,初步建设了一批出口基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时机,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走“高科技、高效益、高创汇”之路,一步到位,跳过了乡镇企业常规发展中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益低的初始阶段。
第二,农村工业与农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发展乡镇企业既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我省情况看,农业要上新台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搞大量基础设施和设备,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村人口占75.7%、人均只有0.61亩可耕地的广东,靠国家大量投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大部分投入只能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积累来解决,也就是要靠发展乡镇企业来积累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七五”期间,全省乡(镇)、村集体企业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就有23亿多元,平均每年4.6亿多元。1991年乡镇企业上交当地政府包括用于支农和农村各项公共福利的经费共16.2亿多元。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投入将逐步增长,这是一条立足于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反过来又实行“以工建农”的成功之路。
第三,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办工业。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出路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难题。我们在农村办工业,则可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并缓解对城市的压力。我省农村人口占75.3%,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生产力发展。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单靠国家大量投资,扩大城市建设,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是国情、省情力所不能及的。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将愈高。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正如恩格斯在一百年前所作的科学预言:要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使他们不致没有工作,或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在农村从事工业劳动。我省的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在农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经商不离农”,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独特形式。截止去年,我省乡镇企业不仅解决了我省农村29.3%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吸纳了部分外省劳动力。
第四,通过办工业小区发展乡镇工业企业,建设新兴小城镇,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我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提前达到小康水平,其根本的经验就在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把发展乡镇企业放在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战略位置上来实施。每个乡(镇)都划出一定的土地集中兴办乡村工业小区,坚持办下去,“乡村工业如春笋,十年星火已燎原”。工业小区的崛起,使为乡村工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又得到相应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农村新兴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映生辉。到1990年,全省已有1455个建制镇,比1980年增长了9.47倍。这种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兴小城镇,像一颗颗的明珠镶在南粤大地上。珠江三角洲每七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小城镇,形成了一幅“百里长街,车水马龙,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这些新兴小城镇既是乡村工业群体的所在地,又是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雏型,农民世代梦寐以求的消除城乡差别的理想,将成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