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明珠璀璨洋河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6
第8版(副刊)
专栏:

明珠璀璨洋河畔
朱建华
中秋节前夕,我去塞外洋河之畔寻访张西秦。党委书记郭地生告诉我,他去省城参加今年的省政府特别奖答辩还未返回。搞宣传的小李提议先带我去宣化周围和坝上看看。
9月的塞外早已秋风萧瑟,烟波浩渺的官厅水库在秋阳下闪金亮银。日见干涸早已失去昔日秀丽姿容的桑干河,无奈地横卧在塞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古老曲折的洋河像一条襟带,飘在宣化城边,汽车一出大境门,遍野的莜麦,带给你满目鹅黄。在张北县城吃了一碗“莜面鱼儿”,才知这片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土地,依然笼罩着贫困的愁云。张家口地区的许多县还在吃国家补贴,全区每年向国家伸手要的补贴竟高达5000万……
越走心情越沉重,又似乎对张西秦百折不挠执著追求的事业增添了更深的理解。
张西秦,湖南慈利人,大学毕业先到山西,后又来到塞北重镇宣化。风风雨雨几十年,把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捧给了老区人民。改革开放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1984年他接任宣化化肥厂厂长,先大刀阔斧砍断捆绑企业的绳索,克服重重困难,将企业引上生产经营型的航道,闯过全国化肥滞销险滩,步入坦途,后又改产尿素,使效益倍增,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站立在这片极富传奇色彩的贫瘠的土地上,他日思夜想,苦苦寻求着振兴老区经济的希望之路。
机会终于来了。八十年代中期,在距宣化城75公里的矾山偶然发现了一座贮量丰富的天然磷矿。宣化化肥厂居京包铁路、京张公路要塞,交通便利。何不依靠地方资源,依托老厂新上一个能使老区脱贫的大项目?
他怦然心动。
1987年,化工部在内蒙古乌拉山化肥厂召开会议,正式确定在宣化依托老厂再建一个新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新建一套年产24万吨磷铵装置,固定资产总值为13.2亿元,比张家口建国40余年工业固定资产总值的总和还高出3亿元!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令人感到发烫的数字。
谁料,好事难成。对首都饮水高度负责的北京环保部门首先亮起红灯:在北京上游兴建这样一个大型化工项目,会不会污染北京“两盆水”之一的官厅水库?
中国,只有一个北京。
作为全国化工环保优秀厂长的张西秦吃不下饭了。一个声音在他耳畔轰鸣:“决不能污染首都!”共产党人不仅要对当代负责,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老区要脱贫,北京水源要保护……24万吨磷铵项目牵动着总书记、总理、委员长、国务委员的心,一时成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上的热点话题之一……
一次又一次的论证会上,张西秦细心听取专家意见,同时道出自己的环保措施:
“以新带老,减少排污量。设计上采取国际最新技术和装置,力求排污量降到最低限度,同时结合对老污染源的治理,使排污总量低于目前水平……”
“冬贮夏灌,对官厅实行零排放。按照北京市环保科学研究所提出的方案,最稳妥的是将全部排水供农业灌溉而不排入官厅水系。从而变废为宝,给当地扩大农灌面积四万亩,我们已确定在厂区北侧6公里处天然洼地为蓄水库,总容量为400万立方米,这一方案完全免除了对官厅水系的影响……”
“贮好废渣,防渗漏、防冲刷……”
眼里布满血丝,声音变得嘶哑。
1990年8月31日,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北京大学环科中心教授关伯仁代表专家评审委员会宣读了预审结果,称报告书内容全面,既不污染官厅又兼顾了周围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掌声响起了。张西秦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涌动的情感,泪水泉涌般盈满眼眶……
离开宣化前,我又一次登上矗立在厂区中央的近百米的造粒塔,夕阳把绕城而过的洋河照得血红,在一片寂静的秋风里,我似乎听到了即将开工的24万吨磷铵工地上打夯机那山崩般的震响,看到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洋河之畔熠熠闪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