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8阅读
  • 0回复

淮安神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6
第8版(副刊)
专栏:

淮安神韵
刘湘如
昨夜一场早霜,清晨拉开窗帘,一层薄薄的青衣披在美丽的小城身上。
这小城,是从黄淮平原上刚刚醒来的淮安。
我们下榻的宾馆在淮安城西,京杭大运河正从我们的窗前流过。它是那样悠然安闲,又是那样地滔滔不绝。那白色的气度,阵容,仿佛一列长长的仪仗队,昂首向前走去,一直走向我们目力难及的南方。细细看去,淮安城宛如一个浴女,扯动这白色的浴绢,呈现着自己线条分明的美妙多姿的轮廓。
秋色好,最好的还是“淮安人”。
淮安是人文荟萃的地方,仅从历代文人称起,这里就出现过诸如汉朝以写《七发》闻名于世的辞赋家枚乘,“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唐代的吉中浮、赵暇,宋代的张文潜,元代的张炳龙等等。以《西游记》著称于世的吴承恩也是淮安人,他的故居在河下,著书立说的书房叫“射阳箭”,至今还有遗址可寻。《水浒》的作者施耐庵也曾在这里长期居住过。此外,宋代以画马闻名的龚开,清代以画芦雁闻名的边维祺,都是淮安籍画家。至于历代诗人,来此游历者更是数不胜数,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苏东坡、黄庭坚、文天祥等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如果再论及政治和军事,这里还出现过汉代“三杰”之一的韩信,南宋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威振东南的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这些人物,加上显宦世家,巨商富贾,僧道名医,武林高手,便组成了一部令天下人羡慕的淮安人物志。与此相适应的便是亭台楼阁,园林寺院,茶楼酒肆等等,过去的淮安人把这些地方叫做“山阳八景”。这高雅的名字,颇有些比附苏杭的骄傲。这里有建于晋代的龙兴寺,唐代的文通塔,以及钵池山、刘伶台、甘罗城、古枚里等,更有傲然屹立的经历过千余年风雨的镇淮楼。来淮安访古探幽,借景咏怀而留下的诗篇比比皆是。
无限景致和千百英雄使我们迷恋,但最使我们深深怀想的,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令人尊崇的伟人。
我们没有忘记: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在淮城城中心镇淮楼西北隅附近的一条小巷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周总理的故居。这是由东西两个宅院组成的旧式建筑。东院内苍树独立,青砖铺地,苔痕斑斑,周总理就出生在这院角的一间厢房里。西院为总理叔父家的居地,他在这里度过自己难忘的童年和少年。
一代伟人,无数名人,万千为这片土地抛洒热血的淮安人,都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今日能寻见的,是这座小城的现实生活,千古不变的传统和正在更新的时代节奏,还有吸引我们的小城的狂热和温情。这小城,一切都显示着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乡音最亲切之处,可算是街口的叫卖声了,那儿拥挤着一个又一个摊铺,“山楂嘞……”“茶馓呃……”“海蜇呃……”听起来,似在招徕,又似在问候。一列列棚子,全用塑料或薄布张撑着,里边货案上,有新鲜的水产,各色的服装……卖时装声是脆亮的,卖盆花声是娇美的,卖小食声是热烈的,卖青菜声是脆甜的……一切的市声交织于一体,带着淮上人家的浓浓的热情。
……离开小城,沿淮而去,这里的风貌、神韵、个性、节奏、昨日、今天……一切仍占据着我们的脑际。我们想到淮安的一桩桩荣耀于历史的故人故事,不禁感到:淮安——正像她美好的名字一般,是一个安详的淮河之神。
这“神”,不在幻境和梦里,而在每一个在改革开放年代奋起直追的淮安人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