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新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7
第1版(要闻)
专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新选择
本报记者 皮树义
我们从哪里来?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来。
我们到哪里去?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去。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庄严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的旗帜上第一次写上了“市场经济”4个大字,中国经济体制将全面走向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是谁的主观意志,而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发展中国。
金秋十月,1989名代表从各地来到北京,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鲜花、笑脸,他们更看到了北京人对十四大的关注;同样,他们也带来了各族人民对祖国前途的信心。
信心来自于改革开放的成果,来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的广东,14年改革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6%。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全省经济的大发展。正如广东代表所说:建立新中国给广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搞市场经济又一次给广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在建国初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建立起工业基础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搞了二十几年,上亿农民还填不饱肚子,城市居民也只能靠各种票证维持很低的生活水平。改革14年,我们刚刚引入市场机制,刚刚开始搞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大多数人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迈步走向小康。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能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使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放眼世界经济竞技场,二次大战后特别是最近20年的发展竞赛中,市场经济拿走了更多的金牌。从基础薄弱、资源短缺的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到经济崩溃、千疮百孔的战败国日本、西德的崛起,无不得益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搞了多年社会主义的国家为何一朝红旗落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的、思想理论混乱的直接原因,但从社会的深层去看,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后,继续坚持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窒息了经济活力,难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则是根本的原因。
事实无情,历史无情,我们只能正视现实。经济效率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要提高效率、加快发展,只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过程实际是资源配置过程,也就是如何把有限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不断地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有效地配置资源,就要及时了解信息,并有足够的利益激励,引导并促使经济资源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的变动正起了这样一箭双雕的作用: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发生变化,随时发出信号;价格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促使他们按照市场信号采取行动,满足社会需要,否则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价格竞争机制正是市场经济效率之所在。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传统计划经济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有的代表说: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的报告,重要的突破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14年改革开放实践和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80年代,市场取向的改革使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大台阶;90年代经济不仅要再上新台阶,而且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要与国际市场对接,参与国际竞争,迫切需要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是简单的名词变更,而是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改革意味着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
来自辽宁的代表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一个裤子市场在西柳悄然兴起。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有形的手打不过无形的手。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如今西柳服装市场已成全国十大集贸市场之一。
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有所认识到深化认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把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改革的深入。
承认商品经济是巨大的进步,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它没有完全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没有最终明确计划与市场谁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因而难免影响人们的认识,难免模糊改革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初南巡谈话中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这一论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使这些缠绕我们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中央国家机关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认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当然有市场,但不等于商品经济的任何阶段都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从产品交换角度讲的,市场经济则是从资源配置角度讲的。用市场经济概念代替有计划商品经济概念,就是强调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用市场配置为主的方式取代行政计划配置为主的方式。这正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所在,而这一实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所不能涵盖和表达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彻底摘掉了人们头上的紧箍咒。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配置资源的手段,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不是在传统体制上加一个市场,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改造,建立起以市场为基本配置资源手段的新体制。
——明确了改革的范围。现在的改革已不能单项突破,而必须全面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市场主体——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完善市场组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法规;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以实行间接调控为主。
改革实践丰富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新的理论又将指导改革向市场经济迈进。
从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到进一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明我们决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为什么还要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4个字?
一些代表指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经济活动形式,可以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也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但是,由于社会基本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活动的目的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理解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包括共产党领导和人民的政权、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是主要分配形式,这些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更有可能自觉地运用计划与市场的手段,使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结合,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实行市场经济并不排除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国家要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43年前,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因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43年后,我们进行改革开放,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只有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
中国这条大船正加速驶出传统计划经济的海湾,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