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岁月悠悠英名永存——深切怀念郑位三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8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岁月悠悠英名永存
——深切怀念郑位三同志
刘华清郭述申陈先瑞
今年10月21日,是郑位三同志90诞辰。位三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7年了。17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没有忘记与他共同战斗的岁月。他的音容笑貌和坎坷经历时常在我们脑海里萦绕,唤起我们对他的无限怀念。
(一)
郑位三同志是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7岁读私塾,16岁考入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得到在武昌活动的共产党人肖楚女的指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2年,位三同志回到黄安,利用教书的条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党组织的指导下,他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联合当地知识青年,建立了以学习为名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小组”、“青年夜校”、“讲演会”等各种各样的宣传组织,以此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5年底,位三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般地开展起来。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胜利地攻占了武汉,革命之声响遍湖北各地。黄安县党团特别支部也由秘密转向公开。位三同志被推选为党团特支的委员。同年冬,黄安县成立了有共产党人参加领导的国民党县党部和黄安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位三同志担任了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和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参加了领导全县农民运动的工作。1927年2月,中国共产党黄安县委成立,位三同志当选为县委委员。2月中旬,国民党黄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位三同志当选为执行委员并兼任工人部部长。2月下旬,在中共黄安县委主持下黄安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位三同志当选为县农民协会的委员和常务委员。这时,位三同志已成为黄安县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按照党的指示,位三同志参与并领导了全县的文化教育革命、惩办豪绅地主的斗争和建立革命武装工作。他以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的身份,把黄安县第一高级小学作为指导全县各地学校进步教师开展农民运动的中心,并派出部分共产党员作视察指导员,及时指导各校的斗争。他还运用“检定小学教师委员会”这个专门机构,对全县教师进行考核,把一些对“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是哪国人”等问题一窍不通的教师淘汰,派一批知识青年和党团员到全县各地去补充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活动的领导骨干。位三同志还和吴焕先等一起,领导全县农民掀起了打击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贪官污吏和各种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农村大革命高潮。在他们的组织领导下,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斗争,农民协会迅速建立起来。他们还利用办“红枪会”的办法,公开组织训练农民的革命武装。由吴焕先以保护吴氏财产为名,首先办起了一堂红学,接着又办起两堂红学。这三堂红学成为三支革命武装。1927年4月,中共黄安县委根据湖北省委的指示,从这批革命武装中挑出一部分阶级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在斗争中表现勇敢的青年,组成了农民自卫军。这支农民自卫军,成为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是后来著名的“黄麻起义”的骨干。位三同志在创立这支革命武装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
192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大革命运动失败了。同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黄安地区的共产党人进行疯狂的“清剿”和屠杀,位三同志是被通缉的共产党人之一。在白色恐怖下,中共黄安县委中的一些动摇分子先后离开了革命,县委常委中只剩下郑位三一人。他坚定地站出来,组织起一批共产党员,重建了黄安县委。在以位三同志为首的新县委领导下,黄安地区的斗争又继续开展起来。
9月下旬到10月间,位三同志按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发动秋收起义的计划,组织和领导了黄安“九月暴动”。这次暴动,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能把农民运动推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阶段而受到严重挫折。但“九月暴动”举起了土地革命的旗帜,沉重地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反革命复辟活动,大大鼓舞了农民革命的斗志,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创造了条件,揭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
11月13日,中共鄂东特委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位三同志为起义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因病在武汉而未能参加起义。1928年7月,位三同志由武汉回到鄂豫皖边区,开始参加鄂豫皖苏区和工农红军的创建工作。位三同志在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为宣传发动群众作出了显著成绩。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斗争实际起草的一些文件,为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提出了许多创建性的政策,显示出他的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才华。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郭述申任书记。6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至此,鄂豫皖苏区正式形成。位三同志被调到特区苏维埃政府工作。从这时起直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位三同志担任了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和代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在这期间,他主要负责财政经济工作。领导苏区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开展必需而可能的经济建设工作。他为鄂豫皖苏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之后,苏区遭到巨大破坏和损失,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位三同志在危难之中,接任了鄂东北道委书记和游击总司令的职务,挑起了领导鄂东北革命斗争的重担。他面对混乱的局面,首先抓了稳定群众情绪的工作。位三同志指示道委向各县、区、乡发出通知,要求以最大的努力,巩固党和政权组织;动员各级干部深入群众,作过细的工作;组织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坚决同敌人斗争,很快使局面有了好转。与此同时,他抓紧建立地方武装和支援主力红军作战。各区、乡普遍建立了游击队和游击小组,并以各县的独立团、战斗营为主,组建了6个游击师或独立师,总计5000余人。为重建红二十五军,位三同志提出,鄂东北作到要人给人,要枪给枪,鄂东北的游击武装多次补充到主力红军。他发现一些区乡不能正确对待“反水”农民和“插白旗”的群众,便反复向各级领导干部讲明道理,提出要做好“反水”、插了“白旗”的村子的群众工作,要求各级领导严格执行政策,坚决反对打骂白区的群众。经过他的努力,一些分散到边沿敌占区稳蔽的干部和开展工作的同志得到了群众的掩护。许多群众都说:“别看我们插了白旗,我们的心是红的”。
1933年是鄂豫皖苏区斗争最残酷时期。位三同志领导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在天台山、老君山、仰天窝地区的深山老林中坚持斗争。他和游击队员们一样,穿着破烂单衣,日当衫,夜当被。粮食奇缺,野菜、树叶找不到,只好剥树皮、挖葛藤根充饥。他经常给大家讲大革命时期农民暴动和创建苏区初期的斗争故事,鼓舞大家,即使剩下几个人也要战斗下去。在他的影响下,部队和群众的斗争情绪始终是高昂的。位三同志在鄂豫皖苏区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建立的不朽功绩,鄂豫皖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三)
1934年9月,中共中央派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工作。位三同志是鄂豫皖苏区领导中最早见到程子华的。他根据程子华传达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要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指示,立即写信给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鄂豫皖省委按照周副主席指示和中央几次来信的精神,作出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时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的位三同志也随军长征。位三同志在随军长征中,既做地方群众工作,又抓部队的思想教育,成为省委和军领导的有力助手。
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商洛地区,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在鄂豫陕边创建新苏区。为让新区人民了解红军,位三同志起草了《什么是红军》的张贴传单。我军攻占镇安县城后,他又起草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他还根据省委有关新苏区的经济政策,起草了《关于商业政策》的布告。为争取瓦解国民党士兵,他起草了《告国民党士兵书》。为做好新苏区优待红军家属工作,他制定了“红军家属优待证”,并亲笔给部分战士签发。位三同志起草和制定的这些有着历史意义的文献,在红二十五军开创鄂豫陕苏区的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位三同志对开展地方工作、建立苏维埃政权、坚持游击战争,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省委先后派他到豫陕特委和鄂陕特委任书记,领导当地的斗争。位三同志为创建鄂豫陕苏区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才能。
鄂豫陕苏区创建不久,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央红军的北上,决定西征甘肃、北上陕北,位三同志被留在鄂豫陕苏区坚持斗争。当时,敌人集中20多个团的兵力,对留在苏区的部队和游击武装实行“划区清剿”,形势十分严重。在此危难时刻,位三同志召开联席会议,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合并成鄂豫陕特委,将留下的红军和游击武装编成红七十四师,由位三同志任特委书记,陈先瑞任师长。由于统一了领导,集中了兵力,使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有了可靠保证。
在坚持陕南的斗争中,位三同志领导红七十四师采取避敌锋芒,扬我之长,与敌人“绕大圈子”的游击战法,从敌人的包围中奔来突去,忽东忽西,神出鬼没,先后打破敌人三次“围攻”,游击战争开展得有声有色。近两年的游击战争,使红七十四师由600余人发展到2100余人。鄂豫陕特委为党保存了一支武装力量。对这段斗争历史,中央许多领导同志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评价。这是与位三同志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
(四)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位三同志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派,返回鄂豫皖边区,发动和领导人民进行抗战。
位三同志到鄂豫皖边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当时,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了解全国的抗战形势,对国共合作更缺乏认识,因此,干部战士对改编一时想不通。位三同志反复宣讲党的政策,深入浅出地摆道理,耐心细致的谈心,终于使红二十八军走上了抗日第一线。为了提高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培养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位三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6月,先后举办了游击队干部、青年、党员训练班,共培训出600多名学员。他们中,许多人成为华中和鄂豫边区领导抗战的骨干。与此同时,位三同志还把从延安来的同志和各期训练班的骨干组织起来,到各地去发动群众,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成立游击武装。他自己也走遍鄂东各县,先后领导建立了独立第五、六两个游击大队。1938年12月,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成立,任湖北省委常委兼鄂东特委书记的位三同志调任鄂豫皖区党委书记,但他仍派人到鄂东领导组建了独立第七、八两个游击大队。到1939年夏,四个游击大队已有1800余人,1400余枪。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击日寇进攻和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9年11月,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新四军江北部队5人指挥小组,位三同志是小组成员之一,并兼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委员。他一面协助刘少奇领导新四军的抗日斗争,一面与支队司令员徐海东指挥部队开展反“扫荡”,不断打击敌人,很快在津浦路东、西建立了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位三同志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他与师长张云逸领导二师先后粉碎日寇两次“扫荡”,巩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同年5月,华中局成立以郑位三为书记的皖东军政委员会。位三同志遵照党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努力进行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使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受到少奇同志的高度评价,并号召其他各师学习。
1943年11月,位三同志作为华中局的代表,参加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五师的领导工作。他和李先念等同志一起,领导鄂豫边区军民,开展敌后抗战,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根据党中央指示,实事求是地进行整风,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位三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调集30万大军包围地处中原的鄂豫边区。面对反动派的进攻,位三同志和李先念一面领导部队和边区群众积极进行反内战的准备,一面建议中央,集中黄河以南部队,打击敌人的进攻。1945年10月24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五师野战纵队、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嵩岳军区部队在桐柏山区胜利会师。10月30日,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位三同志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兼中原军区政治委员。
在位三同志为首的中原局领导下,中原军区部队针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手,采取了“坚决自卫原则”和“进行合法斗争”的革命两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军事上,实行坚决自卫反击,抗击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在政治上,及时揭露其各种阴谋;在经济上,发动军民,开展生产自救,粉碎其经济封锁。直到实施突围时,死死拖住国民党30万大军,紧紧扼守中原战略要地,为我军实施争取东北、巩固华北和华东的战略展开,作好迎击国民党军队向我军发动全面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赢得了时间。
1946年6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各种协议和我党的一再声明,准备向中原我军发起大规模的围攻,中央同意中原局突围的决定。突围前,中央考虑到位三同志身体不好,要他离开部队去延安。但位三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坚持随部队行动。他和李先念对部队的突围进行周密的准备和部署,共同率领北路军以秘密、突然和迅速的行动,抢在国民党军发动总攻之前,跳出其内层包围圈,冲破多道防线后,胜利到达陕南。同时,其他各路突围部队也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冲出包围。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对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原突围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位三同志因身体多病再没有负责具体工作。他曾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在养病中,仍非常关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病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长期关注和研究国际、国内革命和建设中的诸多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写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和建议。十年动乱中,位三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逝世于北京。
郑位三同志是从事农民运动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对党和人民襟怀坦白,忠心耿耿。他积极工作,埋头苦干,待人诚恳,作风正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那无私无畏、以革命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勤于学习、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岁月流逝,抹不掉我们对位三同志的深深怀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