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十四大:新的里程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9
第2版(十四大专页)
专栏:

十四大:新的里程碑
本报记者 王谨
北京,这些天来,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关心中国的朋友的热切注视。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完成它肩负的历史使命后,胜利闭幕了。参加会议的2000多名代表,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十四大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上又构筑了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一座里程碑的崛起,也是新的征程的开始。
(一)
大会在进行14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时,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作了如下概述:14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基本路线不变,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
这些既是14年伟大实践的总结,又是大会为今后党的各项工作定出的指导方针。正如大会通过的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所号召的:必须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为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二)
十四大再次肯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并进一步提出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
——在90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目标;
——再经过2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正如代表们所说,这是宏伟、艰巨、跨世纪的目标。
代表吴文英说:“提出两个100年的目标,较上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目标又进了一步,这是鼓舞人心的目标,是催人奋进的目标。”
这三个目标是互为依存、互相作用的。第一个目标,即90年代的目标是基础。有了第一个目标的实现,才能朝第二个目标前进;第二个目标实现后,才能谈得上朝第三个目标努力。
目前,要紧的是脚踏实地地朝着90年代目标奋进。
这次代表大会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加快”二字。江泽民同志报告的总题目就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为此,十四大提出了调整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指标的建议,即将原定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增长8%到9%。
为什么要加快?大会作了这样的回答: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
形势逼人。
当然,说“加快”,是指有条件能搞快一些就快一些,是保证质量高、效益好的快。这就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衡。来自新疆的代表说得好,贯彻十四大报告的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一是要继续解放思想,使我们的认识跟上发展的形势;二是增强危机感,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三是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快与稳的关系。
(三)
以十四大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这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加快90年代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要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较高的发展速度,使我国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势在必行。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迫切需要尽快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上海石化总厂厂长王基铭代表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求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真正改变产品经济的观念,真正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还需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代表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要求我们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凡是国家法令规定属于企业行使的职权,政府都不要干预;已下放给企业的权力,政府更不能截留和收回。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四)
实现90年代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目标,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人们注意到继邓小平同志年初南巡谈话、中国政府宣布实施“沿江”战略之后,十四大报告又描绘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蓝图:
——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等。
这个开放的蓝图,得到了全体代表的赞同。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代表朱森林说,报告提出广东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在20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对我们来说,是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十四大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广东制定力争20年赶上“四小龙”的计划,但你发展,人家也发展,你们采取什么措施保证计划的实现?谢非回答得很干脆: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靠扩大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回答中带着自信。
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开放战略,给重振我国首屈一指的工业城市的雄风提供了机遇。上海市长黄菊代表说,今年上海出现了经济加快发展、改革加大步伐、浦东建设加快进度的好势头。1至9月,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4%,工业产销率达到97%;共批准引进外资项目1308个,引进外资项目数量和协议吸收外资总额都超过了前12年的总和;浦东新区10大基础设施项目可望提前两年完成。
来自中部、西部的代表也有一种“加快”的紧迫感。湖北代表钱运录说:今年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党中央批准武汉为开放城市。省委提出以武汉为龙头,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这次十四大使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抓机遇的紧迫感增强了。
(五)
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强烈地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那种多党制和议会制。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政治界、舆论界中的某些人,老是抱怨、指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味。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来自全国政协机关党委的十四大代表张道诚对记者说:“我们党有一个好传统,即重大问题事先总要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这次十四大采取一贯的做法,事先将十四大报告初稿送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听取意见;十四大开幕,又邀请他们列席会议。这反映了我们党所坚持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要使我国的经济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必须继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记者在旁听小组讨论时,许多代表提出,目前党政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下决心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改革。
上海市川沙县县长王洪泉代表说:“机构膨胀,政出多门,冗员充斥,是某些部门、某些干部作风差、办事效率低的主要症结所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90年代的经济发展,非得下决心改革政府管理机构不可,应把相互扯皮的机制,变成相互促进的机制。十四大就这个任务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实施方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为保证本次大会既定的在90年代末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目标的实现,在今后几年里,在诸如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争取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标在前。世界在注视着十四大后的中国。让我们在新的起点上,高擎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