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闯荡太平洋——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经理李克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19
第4版(要闻)
专栏:

闯荡太平洋
——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经理李克麟
严卫民 李富昌 刘士安
李克麟是一位传奇人物。41岁时他就任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经理,9年光景,“上远”在他的指挥下已令国际航运界刮目相看。
也许是船长出身的缘故,李克麟以“弄潮”为乐。浩瀚的太平洋,正是这位统率100多条船只的“弄潮儿”搏水击浪的天地。
李克麟把“上远”的集装箱运输视为打进竞争激烈的国际航运业的一个楔子。他明白,集装箱运输效益好,但投资多,经营风险大,一条2700箱的集装箱船,少跑一天就要损失几十万元的营业额,远洋轮2亿多元的造价就是背不动的包袱。
李克麟先在跑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船“熊岳城”上初试牛刀,进行“一改二”、“二改三”的试点,把1个月跑1班逐步改为2班、3班。班期密了,时间准了,货源开始多起来,一年试下来经济效益显著。接着,他又把“熊岳城”的经验推广到中国—西欧和中国—美国东海岸航线,班期由90天缩短到75天。这样,集装箱运输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曲线也从下跌向上爬升了。
要争雄国际航运业,仅靠一船一线的单独营运只是匹夫之勇。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太平洋地区正日益成为各大航运公司角逐之地。李克麟看准了这种形势,决心闯荡太平洋。他经过调查和专家论证,编织了一套“环太平洋集装箱运输网络”。1986年,“上远”在日本神户建立一个中转站,结果招致非议,被人说成是“肥水外流”。但李克麟算的是一笔大帐:分别运往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货,神户是必经之地。在这里设中转站,不仅省去了货到美国后东西海岸货物往返的陆路转运费,交货周期也可从40多天缩短到20多天,而且还可以承揽第三国的货物。他说:“中国航运要打到国际上去,不能因小失大。损失一点,得到一片,何乐而不为?”
在交通部和中远总公司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测算、论证和尝试,“上远”终于构筑起世界上仅有几家著名航运公司才拥有的“环太网络”。几十条航线和神户、香港两个中转站,组成“上远”集装箱运输四通八达的“血管脉络”。现在,“上远”在太平洋地区任何一个地方揽的货,都可以通过这个“血管”运到目的港。
一步妙着,走活了满盘棋。随着集装箱装载率明显提高,船舶周期加快,货源滚滚而来,货主对“上远”的信任度也高了。以前一年揽不到多少第三国货,现在经“环太网络”揽到的第三国货运量,占了全公司一年总运量的一半多。从1986年起,“上远”连续5年实现利润年平均递增31.3%。公司荣获“金马奖”、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多项殊荣。
太平洋波涛汹涌,航运业风云莫测。李克麟的每一个大胆决策,无不充满风险。但他说:“看准的事坚决干,敢闯一步天地宽。只要在决策前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就一定能取得成功。”1987年国际航运业萧条之时,不少航运公司卖船渡难关。然而就在这一年,李克麟在中远总公司支持下以10亿元的巨额贷款,建造了5艘可装载2700只标准箱的国际第三代集装箱船,并买下了5条丹麦二手船。当时不少人提醒他不要太冒险了,但李克麟与专家一起分析了90年代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趋势后果断拍板。如今,这10条船每条都创下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