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在康藏高原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1-11
第3版()
专栏:

在康藏高原上
中央民族卫生工作队队员 曲青莲
新生命的诞生
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我们中央民族卫生工作队在罗科马牧区开诊的第三天,太阳快落山了,门诊病人也渐渐少起来了。这时,突然有人在喊:
“曲同志,快点来!快点来!”当我急步跨入妇科检查室时,一个妇女正对翻译同志说:“我感到很不舒服,快请你们的女门巴(医生)给我检查一下,看是什么病。”检查结果,确定她快临产了。
这个妇女名叫该洛锦,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牧民。对于她来说,这一次还是初产呢。她的家不在这里,而门诊室又是喇嘛寺的房子,按照藏民的习惯,是不允许女人在喇嘛寺里生孩子的,这怎么办呢?妇幼组的同志便有点着急起来了。她们只好扶着产妇,提着接生箱,向附近山坡上一间暗黑无光的茅屋走去。房主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妈妈,她从来没见过在屋子里生孩子,更没有经历过一个生人在自己家里生孩子。但是,这位老妈妈看到我们对产妇是那样的关切,心里受了感动,终于答应把屋子借给我们。
天黑了。天气变得很坏,外面风夹着雪呼呼地吹着。屋子里,产妇时时发出痛苦的呻吟。这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婆婆敲门借宿。一进门看见有人要在屋里生孩子,便嚷起来:“快出去,到草坝子上去。在屋里生孩子要出事的。”还没有等到我们解释,老妈妈已善意地对她说:“面风雪很大,就让她在屋子里生吧,卫生队的同志亲自守在这里,不会出事的。”
午夜时候了。该洛锦由于子宫的加速收缩,感到很痛楚,连我们的话也不听了。她把灯吹熄了,把灶坑里的一点火苗也扑灭了。大家以一种焦虑的心情在黑漆漆的屋子里守着。大约夜半三点多钟的时候,产妇开始安静下来。这是一种临产的先兆。我们赶快打亮了手电筒,让产妇躺下。在她还没有躺好的时候,我们听到“哇哇”一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我们就在手电的照射下,进行一切产后料理。
刚刚天亮,我们就把孩子放在该洛锦的身旁。该洛锦抚摸着孩子,脸上闪动着慈母的微笑。她感激地对我们说:“在反动派统治时期,生孩子的妇女往往要被撵出去的,谁也不管你的死活。今天,你们却为我耐心地守了一夜,什么事都亲自做,一点都不嫌脏,又用你们的衣服给我包孩子。在我发脾气的时候,你们一点也不生气……”她用手比划着说:“格才老!格才老(谢谢的意思)!”两个老妈妈也异口同声地说:“格才老,毛主席牙母牙母的(太好了的意思)。”
十天以后,该洛锦听了我们的劝告,抱着孩子来种牛痘。孩子没有名字,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新生”。该洛锦高兴地用藏语喊着“新生,新生”。
孩子们的乐园
在炉霍县,天气渐渐凉起来了,藏民正忙着秋收。每天拂晓的时候,街上便传来一阵阵的说笑声。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听懂这些语言,但是近几天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藏民们要下田割青稞去了。来卫生队看病的人渐渐少了,我们便趁着这个时候开始了
一件新的工作。
在这样一个大丰收的季节里,藏族妇女一方面要下田收割青稞,一方面又要照管孩子;因此,她们感到非常苦恼,心里发愁。有的把小孩子交给大一点的孩子照看;有的给孩子灌一点酒,让他醉呼呼地睡去;有的索性把孩子背出去放在田坎上,任凭日晒风吹。遇到阴天下雨,妈妈们因为疼爱孩子,只好留在家里照看他们。民主妇女联合会和卫生队妇幼组同志了解到这种情况,便商议试办一个农忙托儿所。由于妇女小组的帮助,我们借到了两间土屋、一个小院子;托儿所便成立了。民主妇女联合会和卫生队妇幼组的同志分担了保育工作。孩子们在这些“阿姨”(即保育员)的关怀下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每天早晨,“阿姨”们把孩子们的脸和手洗得干干净净。到吃饭的时候,让小孩子喝着热呼呼的牛奶,大一些的孩子就吃酥油糌粑。他们吃饱了,有的便安安静静地睡觉,有的呀呀学语,有的在院子里敲着小鼓、小锣,唱歌、做游戏。他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滚得满身是泥了。
托儿所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一岁多的力霞,虽然在开始时她妈妈没有给她报名,但是她每天天还没有大亮就跑到托儿所来了。在院子里,她不停地跑来跑去,呀呀地喊着,人们猜不透她心里有多么快活。
按预定日期,托儿所的工作应该结束了,但是因为有些老乡的秋收工作还没做完,托儿所的工作只得延长五天。在托儿所工作正式结束的那天,我们召开了一个母亲会。会上,母亲们都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高季英说:“以前人在田里心在家,大人的心都撕成两半了。这次有了托儿所,大人都能安心下地去劳动了。”银珠不赤说:“同志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的孩子带得又红又胖,这样的事情,过去是作梦也想不到的。”力霞的妈妈阿雅对托儿所更表示了无限的感激。她是一个没有丈夫的穷苦妇女,全凭自己劳动度日。过去,她下地时总是把力霞放在田坎上,但又怕她摔着,又怕她被虫咬着。因此,阿雅常常放不下心来工作,一会儿在田里割几束青稞,一会儿又去看看自己的孩子。自从力霞到托儿所以后,阿雅不管刮风下雨,都能安心地去帮人收割了。二十天中,她赚了十筒粮食。她高兴地说:“今年赚的粮食不但够过冬,还可以卖出一点,给力霞做一身衣服。”
炉霍农忙托儿所虽然只办了二十天,但它在这里的劳动妇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康藏高原上将会出现更多的农忙托儿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