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为了幸福的告别——看《外来妹》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为了幸福的告别
——看《外来妹》印象
余倩
反映南国特区生活的电影和电视剧,已经有过一些了,却还少见有如《外来妹》这样引起普遍反响,受到特别关注的。这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需要加快步伐的形势不是无关。然而在两年之前便开始创作的这部电视连续剧,却不是见了什么走运,便赶去匆忙表现什么的作品可以相比。
《外来妹》受到人们欢迎,主要还是由于有对生活的真诚。这里描写表现的一种特区生活的情景,有创作者热情的渗透,也有客观的真实,让人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感受到现实变革的不可遏止的进程。
那些从赵家坳山村出来,随着成千上万民工涌向南国特区的女孩子,也和其他农村青年一样,急于摆脱贫困的处境,向往现代文明,要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寻找幸福。只是走向幸福之路并非处处是鲜花,特区也是矛盾复杂的世界,甚至还有外来的和本土的腐朽事物在吞噬人的灵魂。在现代化企业里打工,也不同于农村土地上的劳作。从比较封闭的赵家坳山村到特区的开放世界,不只是空间的变换。这些山乡姑娘在祠堂接过村长发给的、不同于过去年代为了外出逃荒的介绍信,也意味着要与乡土社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告别。这是为了幸福的告别,然而并不轻松。她们也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遭遇,却在日常的打工生活中经历了酸甜苦辣,接受了并不简单的现代文明的洗礼。这些参与了现实变革的农村姑娘,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动的意义。只是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着她们往前走,而在精神上却和还没有脱出古老意味的赵家坳山村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虽然还不免时时有所回顾……这都逼似生活的原貌,而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在这些打工的女孩子中,赵小云的变化是最突出的。她很聪明,上过高中,比较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接受新的事物,在生产岗位上很快掌握了操作的技术,并得到香港老板江生的赏识,发挥出管理现代企业的才能。然而和她的同乡姐妹一样,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也有和现代工业文明或商品社会的环境矛盾的困惑和痛苦。她受了委屈,便到和她有青梅竹马感情的、厌恶“臭资本家”而和特区世界格格不入的志强那里去寻找慰藉,这也是在思想矛盾中眷念乡土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个性格倔强勇于进取的农村姑娘,和她迅速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一样,也迅速改变了观念,脱除了传统的羁绊。她和志强的感情破裂了,和同乡姐妹的关系也出现了距离。那个浸透了商品竞争意识、连感情也可以“投资”的香港老板江生,对她进入现代社会起了“榜样”的作用。不过她和江生还是有所区别:虽有竞争意识,却不唯利是图;管理生产要求严格,待人还是出自真情;接受了现代观念,也融合了传统的精神。阿芳想攀高枝谋求职务的升迁,结果被精仔抛弃,却把怨恨集中在她的身上,而她反而为阿芳输血。她撤了未能达到生产要求的凤珍的拉长职务,却没有断了乡情。……这已经是在精神上摆脱了依附什么的很有自信力的人物了。因此从江生“感情投资”的迷梦中醒来,为了打工姐妹的利益,她也炒了这个认定“老板就是老板,打工仔就是打工仔”的香港老板的“鱿鱼”,并到一个乡镇企业就任厂长,终于成为一个现代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这里反映了现实变革的趋向,也透露了一种新型人物的信息。把握和表现小云这种人物,有可以理解的困难,她的形象还不免有些理想化色彩;而能有现在这种表现也很不容易了。
和小云相比,凤珍在“外来妹”中也许更有普遍性。她比小云等女孩子早到特区,而精神世界仿佛仍在赵家坳山村。她是这些女孩子的老大姐,处处关心和维护她们的利益。“靓女”出了事故被厂方解雇,她认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极力想法让“靓女”复工,如厂方不收回成命,便联合同乡姐妹集体辞工返回家乡。阿兰出嫁,她自任娘家代表,主持婚事,而且要按老规矩办事,让“不是全乎人”的阿芳回避。康乐厂在竞争中濒临倒闭,许多女工都“跳槽”到了建达,她认为这是忘恩负义。……然而就是这个比较守旧和囿于成规的姑娘,在挣了钱回乡准备结婚,打算从此结束打工生涯的时候,却受不了未婚夫出自封建夫权思想的约法条款,觉得无法和他一起生活而再度返回特区。凤珍也被那双“无形的手”推着往前走,在精神上和赵家坳拉开了距离。这里更具现实变革的深度。
改革的艰难,也在处于社会基层的普通劳动者深受传统的观念和积习的束缚。这部连续剧着重表现的,也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打工姑娘挣脱传统束缚的精神变化,深入反映了改革潮流的不可遏止。
尽管前途还会有坎坷,还会付出代价或走些弯路,她们总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总有获得幸福的并非渺茫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