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怀雪莱——雪莱诞生二百周年纪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怀雪莱
——雪莱诞生二百周年纪念
袁可嘉
二百年前的8月4日,英国苏塞克斯群的菲尔德庄园一个富绅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被称为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泼西·毕希·雪莱(1792—1822)。
雪莱是值得我们怀念的。他在不足30年的短暂生涯中,写下了丰富多采的作品,有抒情诗,理论文章,评论、游记和书信。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他的许多作品已译成中文,为我国读者所激赏。
大家最熟悉的还是他的抒情诗。这里表现出他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著名的《西风颂》是他在被迫流亡意大利期间,出于国难家仇而喷发的怒吼: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然后进一步以西风自比,以西风比喻一切革命诗人和诗歌,大力阐发了诗人和诗歌的双重作用:破坏旧的,催生新的。全诗气势澎湃,结构严实,最终以大家都会背诵的名句结束: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江枫译《雪莱诗选》)
雪莱,这位“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语)和“从头到脚都是革命的”(马克思语)伟大诗人,就是这样一位矢志变革旧世界,催生新时代的战士和诗人。他从小就是个旧秩序的叛逆者。他不满贵族家庭的专制压迫,失去了父亲的经济支持,过着清苦的生活。十二岁进入伊顿公学,他反对旧生欺辱新生的陋俗,被目为“疯子”。1811年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又因出版《无神论的必然性》先被学校开除,后被逐出家门。他支持爱尔兰的民族独立运动,1812年2月他前往都柏林,发表演说,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并创作以此为背景的、表达了改革旧社会热望的《麦布女王》(1813)。这首叙事长诗后来被马克思称为宪章派的“圣经”。1818年3月,雪莱被迫流亡意大利以后,他声援英国的工人运动,写了《给英格兰人的歌》,号召人民起义。他还创作了著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1819),以极大的热情展示了人类解放以后的光明情景。雪莱的革命乐观主义是贯彻始终的,他总是面向未来,呼唤变革,坚信历史是前进的,正义是必胜的。雪莱的抒情诗还有一类是歌颂自然和爱情的,最著名的要推《云》和《致云雀》,《印度小夜曲》和《爱的哲学》。这些名作或则以辉煌的想象,或则以纯真的情操,深深地打动读者,其韵律的美妙,形象的多彩更为人们所称道。
雪莱的思想接近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尚未诞生之前,这是进步人类所能掌握的最高的思想境界了。雪莱反对一切暴政和压迫,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声援民族解放斗争和工人运动,坚信社会主义未来,但又带有空想的抽象的弱点。他过分强调人类爱以及改造人性、发扬理性的作用,以为那样就可以使人类得到幸福,这显然是一种好心人的糊涂观点。
雪莱的诗歌理论和艺术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他未完成的名作《诗辩》(1821)有唯心主义的因素,但他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称诗人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和生活的导师。他说“……一个伟大的民族觉醒起来,要对思想和制度进行一番有益的改革,而诗便是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这番话仿佛是对中国当代诗人们说的。雪莱并不是机械地把思想和艺术割裂开来,他同样强调诗人要用优秀的艺术来传达思想,以感动读者。
雪莱的诗艺,从总体上讲,可以说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运用上,有的诗侧重前者,如《麦布女王》和《伊斯兰的起义》,有的诗侧重后者,如《钦契》和一些政治抒情作品。不管诗人的想象如何上天入地,诗的形象如何千变万化,诗的主旋律是明晰有力的,总是歌颂变化和革新的。同时代的大诗人华兹渥斯不赞同雪莱的激进思想,但认为在诗艺上,雪莱是他们这一代诗人中最高超的。
雪莱的人品也很值得称道。他没有旧时代一般浪漫主义文人的那种虚骄浮夸之气。他真诚地同情和援助一切受压迫的人民,关心民生疾苦。与他熟识的朋友称他为最不自私的人。他爱憎分明,而对同时代的诗人既坚持原则,又给予保护、劝告和鼓励。他与拜伦友善,称赞拜伦的诗才,批评他的悲观论调,在生活方面又曾多方给予照顾。他为济慈受到不公平的批评而仗义执言,后来又劝他同去意大利疗养,可惜济慈那时已经病重,无法成行。他赞扬华兹渥斯和骚舍早期的进步诗篇,严词斥责他们后来的保守立场。这与文人相轻的陋俗大异其趣。
这就是为什么,在雪莱逝世17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怀念他,还能从他留给我们的丰富多采的文学遗产中吸取营养,得到鼓励和教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