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寻求新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10-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短论

寻求新生
黄国柱
眼下,在某些地方,文人下海,作家经商成了新的热门。文学不仅是失去“轰动效应”,简直是面临“生存危机”了。窃以为,对此不必忧心忡忡,痛心疾首。山重水复疑无路,离柳暗花明就不远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家队伍的分化是迟早要发生的事。一些人从此与文学“拜拜”,成了杰出的商人;一些人“下海”,先攒钱,后创作;一些人“以文养文”,投入言情、武侠、警匪之类娱乐性、商业性题材样式的创作;一些人潜入生活的急流观察、思考,执著地固守文学的寂寞清贫之道……都是顺理成章的,无可厚非。其间或许正蕴含着诞生大作家、巨匠的契机。此其一。其二,商品经济大潮对现行的专业作家制度形成巨大的冲击波,让所有的以文为生者有几分危机感,改变一下几十年铁饭碗、金饭碗带来的思维定势,进行一次有限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未尝不是一件增强文学生命力的大好事。
当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杰出的文学巨匠、哲学家、思想家。但这些人永远只是最卓越的少数、极少数,不可能像呼拉圈那样成批生产。为了创造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他们往往不得不放弃对金钱的追求,“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是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海明威语),而长期(甚至一生)忍受寂寞和清贫。他们的作品可能一时读者寥寥,不会给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所谓“商品价值规律”去度量它,逼迫它,改造它,降低它——极而言之——毁灭它。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必须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自己的文学哲学的精华。
然而,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作家来说,生存毕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精品”也好,“巨匠”也罢,都正在选汰、生长之中。无论以追求永恒的价值为目标,还是以谋取现实的利益为目的,都无法躺在理想和道义之床等待政府或有远见卓识的大款们的“喂养”,必须在商品经济的“重围”中杀出一条生路来。为此,每一个作家恐怕都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最为得意,最拿手,最轻车熟路的看家本领(包括生活积累、艺术手法、思想认识、知识储备)是否已经落伍?是否与时代、大众已经格格不入?如果对自己的实力颇为自信却仍然打不开局面,不妨试一试新的传播媒介,像《围城》(同名电视剧)、《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伏羲伏羲》、《菊豆》那样。总之,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自鸣清高都无济于事,文学的新生不能指望“救世主”,只能是自己拯救自己。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